对雾霾的应急可以再敏感一些
2014年0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何避免雾霾污染损害,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提高雾霾应急敏感度其实还有不小的空间,怕的是,因为怕麻烦、怕担责、怕丢面子,而不敢有所改变。
本报评论员 赵丽
  雾霾再次气势汹汹袭来。据报道,此次霾过程要一直到27日才会彻底结束。
  要减少雾霾对身体健康的损害,单靠个人出门戴口罩,回家开空气净化器显然不够,这更是一个公共管理方面的议题。像北京,从21日起已拉响雾霾橙色预警,小学、幼儿园已经停止户外活动。但遗憾的是,有些地方预警应急的主动性和及时性还有不小的缺陷,甚至于群众都当了两三天“吸尘器”,相关部门还是没动静,这显然不是负责任的做法。
  近年来,上海、北京等城市陆续出台了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应急预案(或暂行方案)。这些“硬杠杠”出台后,确实提升了雾霾应急的规范性,但不少公众感觉,有一些规定太死板,导致应急启动滞后。比如有的地方规定,预测到连续三天以上发生重度污染天气,才能发布预警,启动响应。有时空气污染已经很严重,市民体感也很强烈,但由于“没踩到线”,应急措施还是迟迟不来。
  出现这种情况,看上去是现行方案中启动标准设置不合理所致。相关部门出来回应时也常常谈到,预警启动有严格的标准,需要多部门联动,且启动后对社会生活有不小的影响,因此不敢突破。这些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应该明确的是,应急机制的初衷是第一时间给公众以警示和保护,如果死守“杠杠”以至于耽误了时效,那显然违背了应急的本意,也显示出管理水平的欠缺。
  除此之外,也不排除这样的情况:有的地方的态度不端正,没有把应对雾霾摆在足够高的位置。要么认为,出现几天的“坏天气”就要停课、停工,打破原来的秩序,太过麻烦。要么是把雾霾应急当成负面事件,认为频发预警会损害城市形象,因此持消极甚至是逃避的态度。
  确实,听到某地发出雾霾橙色预警,大家会为当地的空气质量捏把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众听不得这样的消息。能够及时采取行动,说明当地政府确实是把群众的身体健康当回事,也说明这个城市的应急管理“有两把刷子”。这种“自爆家丑”的行为,非但不会招致舆论非议,反而有助于塑造一种开明的、有担当的形象。
  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雾霾天气仍将是一些地方的“常客”。如何避免污染损害,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今年1月,上海市就将此前的应急暂行方案进行了升级,对污染预警启动条件作了根本性改变,以便尽早启动预警和相关措施。这种尊重事实、与时俱进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而且,当下有关空气质量的预报已经有相当的准确性,也有不少群众建议,可将其作为是否启动应急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些都说明,提高雾霾应急敏感度其实还有不小的空间,怕的是,因为怕麻烦、怕担责、怕丢面子,而不敢有所改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