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北京(下)
2014年0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故宫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笔者小时候受的教育是这样的,帝王将相都是压迫劳苦大众的统治阶级。紫禁城就是封建统治的大本营。上学时也没怎么研究历史,只是好奇:皇帝老儿住的地方是什么样?
  第一次游览故宫是倒着游的,因不熟悉道路,坐公交车到了故宫的后门神武门,而且下午才入故宫,时间来不及,没有看完全部的景点,自正门午门出来,逛了半个紫禁城。1991年后,又先后逛了七八次故宫,每次游览都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随着阅历不同、年龄不同、知识不同、修养不同而变化的。
  故宫的大,无需多言。从端门进入走近千米才到午门,就是故宫的正门。过了午门又要走近一里地才到太和殿,三大殿走完到后宫入口乾清门要走三里地。则个范围内三大殿要比平地高出门多,看到的建筑都高高在上,走到此处,个人倍儿感渺小。大概当时的建筑师也很懂心理学,这是我看过的唯一感到震撼的人工建筑。曾听一位韩国友人说起对故宫的印象,讲可以想象他们的老祖宗手捧着进贡的礼物,从午门开始,未曾走到金銮殿已被震慑得战战兢兢。到了殿上只有叩拜,哪里还敢有不臣之心呢?
  走在故宫的任何一个坐标,时间的沧桑就会无处不在地渗出,慢慢地将你包容。地上的砖,在铺就的时候很平整,经过几百年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没有整修过的地方就会参差不齐到绊脚的程度。太和殿中的摆设都有着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可以想象永乐在此钦定大典;崇祯在此听得城破,万念俱灰;小溥仪,登基时听到的就“快完了”的安慰。此间种种,兴衰罔替。不变的就是那些建筑,那些陈设。它们就这样看着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在眼前走过,或者身上会有时间的包浆,仅此而已。
  故宫的精致无处不在。开始未曾觉得,只是看到奢华。可越往后,再看故宫就会觉得精致无比。就以院落间的灭火水缸为例,这些水缸都是铜做的,我看到的所有的水缸都非常的圆,经过至少百年,没有一个发生应力形变,同一缸的每个辅首都完全一样,找不到铸造时的任何瑕疵。在殿中的摆设,以及任何的建筑构件无一不显出其精致。
  故宫里的宝物是许多游客的目标。故宫中有两处另收费的景点:珍宝馆、钟表馆。我看过两次到没有觉得什么稀奇,无非是金碧辉煌的玩物。每次去故宫必逛的是三大殿两边的偏殿,这里是历代文物展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你能够知道的中国最顶级的文物。我曾看过韩滉五牛图,虽然隔着厚厚的玻璃,但我的眼睛离画不到一米。画上的每一个线条都清晰可见,甚至颜料在纸上纤维的断续都能看清。再就是瓷器,无论是宋五大官窑还是元青花、明五彩、斗彩、清宫珐琅彩,中国瓷器的所有精品都会在此找到标本。听故宫里的人聊起来,在那些几年不开一次的库房里,市面上卖几十万上百万的官窑,都成件成件堆放。从地方运来就没有打开过包装,拿出一个像刚烧的一样。故宫就是一个大宝库。
  二十多年中,我到北京只要有时间,就会到故宫去看看,通常是一早进,傍晚关门时出。二十年间故宫也在发生细微的变化,每次去都会看到不同的宫殿在整修。大家有空时不妨去看看,哪怕坐在任何一处台阶,也会感受历史与文化创造的奇迹,对于中国人,这是一种无上的荣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