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史元厚烈士纪念堂大门显得很有时代感。
纪念堂院内西侧立有济南市重点文保碑。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史元厚生前图片。
作家杨朔在其作品中曾叙述过史元厚烈士在朝鲜的各种先进事迹。
文/片 赵福平
长清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曾涌现出大量的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两位战士,为了抢救两位落水的朝鲜儿童而光荣牺牲,这两位战士一位是罗盛教,一位叫史元厚。罗盛教家喻户晓,而史元厚的事迹却少有人知了。
英雄长眠在朝鲜国土上
齐长城出双泉镇杜庄古城堡,沿山势向东北方向蜿蜒而下,穿过的第一个村子就是潘庄村,现属于马山镇。1929年,史元厚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青年时期的史元厚曾流落在济南拉洋车,之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他所在的部队改编成警察部队进驻上海,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史元厚所在的部队又被改编成铁道兵于1953年赴朝参战。
进入朝鲜后,史元厚和战友在打山洞修坑道的过程中,不怕吃苦,积极工作,曾临危不惧扑灭军列上的大火,还和战友一起不顾敌机轰炸,跳入水中抢修通讯线路。
1953年12月1日,史元厚在执行完一次护送任务返回驻地的过程中,路过一个叫龙潭岭的地方,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龙潭池。此时正好有几名朝鲜儿童在冰面滑冰,突然,有两名儿童滑入冰缝中,其中一名儿童自己爬了上来,另一名叫赵元弘的朝鲜男孩却陷了下去,他的两手扒在冰上,绝望地哭喊起来。
正在这时,史元厚飞速跑来,扔掉枪支,脱下外衣,扑通一声跳入冰冷的水塘中,拉起赵元弘向冰面托放,但瞬间冰塌了,两个人又都落到水里。经过这样三次的托举,史元厚终于把孩子推到了较厚的冰面上,自己却由于筋疲力尽和长时间的冷水浸泡,沉了下去,再也没有浮上来。当闻讯赶来的战友和朝鲜老乡将史元厚打捞上来时,他早已把生命交给了异国的朝鲜人民。
随后,朝鲜人民用最隆重的葬礼把烈士安葬在龙潭岭,将龙潭岭改名叫“史元厚岭”,将龙潭池改名叫“史元厚池”。195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发布命令,追认铁道兵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为一等功臣,并授予二级爱民模范光荣称号(《人民日报》1953.12.9)。
省人民政府为史元厚修建烈士纪念堂
为弘扬史元厚烈士英勇救人的精神,195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史元厚的家乡长清县马山镇潘庄村修建史元厚烈士纪念堂,当时的长清县人民政府受省政府之命负责监修这一工程。1954年10月3日开工,历经紧张的四十五天的时间,工程全部完成,整个工程款项由国家投资约三万元。
施工方为让后人考究这一工程,特地在大门东边的红砖墙上镶嵌一长方形的石碑,上面记述了施工过程,还将主要劳动者的名字镌刻在上面,有“石工宋廷有,瓦工周继源,木工柴召明,油漆工杨植楼承修”等字样。
建成后的纪念堂为一三合院院落,坐北朝南,占地近二亩,建有房屋17间,正堂为纪念室,东西为厢房各三间用作陈列,另有数间房屋在隔院为史元厚遗属使用。纪念堂的正室内,悬挂有史元厚烈士的遗像,两边有原铁道部部长滕代远题写的“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永垂不朽”,以及被救朝鲜儿童赵元弘、铁道部、上海市、山东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题词挽联。
整座建筑最为醒目的当数纪念堂大门了,大门呈八字形,方砖发券,青石墙基,大门最顶端镶有巨大红五星,五星的下方雕突出“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纪念堂”的镏金大字,门两侧为毛泽东主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词竖联。
每年清明节前后,附近乡镇中小学师生、社会各界都会来这儿向烈士学习志哀,笔者读小学时就曾两次随高年级的同学以及长清二中的师生,翻山越岭到这里接受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1995年史元厚烈士纪念堂被列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长清区人民政府对纪念堂,特别是大门进行了重新修缮和改造,重修后的纪念堂更加庄严、肃穆。
传承英雄事迹是一种责任
尽管史元厚烈士的事迹感天动地,但了解他生平事迹的人却少之又少,将英雄们的事迹与高尚品格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史元厚烈士牺牲已60年了,尽管省政府为其修建了纪念堂,但纪念堂内各种布置和陈列过于简单,对烈士事迹的宣传也非常少。所以笔者在此建议社会各界,少修座庙宇少塑尊神,争取在纪念堂内外雕刻一座史元厚烈士塑像,另外在马山镇驻地以及长清区的相关广场上,也应当有相同或相近的史元厚塑像和事迹介绍,这样才能和纪念堂形成呼应和互动,以使广大市民知道烈士的生平,了解烈士的事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