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诗似冰壶见底清
2014年0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郭延冉
  诗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诗?年逾七旬的莱芜诗人、歌词作家李雪认为,写诗就是要发时代变革之声,抒忧国忧民之情,言民族复兴之志,扬文明道德之风。一个来自莱芜穷山沟里的农民娃,一名从事基层文化宣传工作三十余年的老同志,秉执饱蘸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深爱之笔,为人民鼓与呼,为时代而歌唱,一路高歌唱不休,诗潮澎湃唱风流,被誉为“莱芜的‘乔老爷’”、“不倦的歌者”。

受童谣启蒙,坚持 诗歌创作50年
  “五年级时,我写了第一首咏菊的七言诗,至今诗歌创作有50多年了呢。”创作记者登门拜访时,李雪翻看着已出版的三本诗集和一本杂文集回忆道。童年时的李雪,何以早早地对诗词情有独钟?“这还多亏了我那爱讲童谣的祖母。”李雪告诉记者,儿时祖母喜欢给他讲儿歌,通俗风趣的民间童谣给了他对诗词的最初启蒙。中学时代的他,作文写得十分出彩,曾在《济南日报》和《大众日报》农村版发表过六篇诗文。
  李雪当过农民,当过煤矿工人,任过矿务局专职新闻干事、矿工报编辑记者、医院党委宣传科长。他始终把诗歌创作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从1964年至今,在《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煤炭报》《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余首,评论1500余篇,新闻稿件2000余件。文学作品获全国、省、市级奖励360余次,他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作家协会理。他的个人小传和简介,还载入了《中国时代文艺家名典》、《山东作家辞典》等大型辞书。

  李雪拿着他的诗集《海之歌》与记者分享创作感悟。
为百姓而歌,让诗歌从稿纸上站起来
  翻看李雪出版的诗集,不难发现,他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明朗通俗、清新质朴,毫无晦涩之感。李雪认为,诗人是人民的儿子,诗只有通向时代,才能抒时代之强音,诗只有通向人民,才能唱人民之心声。因此,他极力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生活中最质朴、最真实的东西,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正如著名诗人、歌词作家石祥对他诗歌的评价——“诗似冰壶见底清”。
  李雪坚持“三贴近”创作原则,主张诗歌“从稿纸上站起来,走到群众中去,去唱去朗诵”。他写的《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等长篇朗诵诗,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煤炭报》和《阳光》杂志等报刊上刊登,并多次在山东文艺台播放,在莱芜市文艺晚会、新矿集团文艺晚会上朗诵。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瞿弦和与电影明星杜宁林等,也曾多次朗诵过他创作的朗诵诗。歌曲《莱芜人》和《绿色钢城之恋》在山东电视台《大家一起来》文艺栏目中播放。歌曲《莱芜人》,在2004年5月9日莱芜市与中央电视台联办的《“激情广场”大家唱》联欢会上登场亮相。由李雪作词的《跨越》、《同住一个城,共建一个家》两首歌曲,在2013年莱芜春节晚会上由青年歌唱家李振涛等演唱。

诗文不下岗,晚年要活出品味和价值
  “一九九八小麦黄/李雪退休化夕阳/人老自有凌云志/小屋要出大文章/杂文登上‘人民报’/诗歌获省‘一等奖’/一路高歌唱不休/歌颂人民歌唱党!”这是对李雪半个世纪来,坚持业余文艺创作的真实写照,道出了这位不倦的歌者、老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人生魅力。他认为,人老了不但要活出健康和快乐,还要活出人生的品味和价值。
  为了创作、投稿方便,1998年退休后李雪买上了电脑并学习打字和发邮件。退休第一年,豪情壮志不减的他迎来了诗歌创作的丰收年。仅1999年一年他就发表了260首作品,共5200元的稿费汇单纷至沓来。笔耕不辍的他记不清从退休至今共创作了多少作品,但已用坏的4台电脑、出版的4册作品集和书桌上摆放的一摞摞获奖证书都见证着他多年来的呕心沥血。
  李雪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杂文作家。先后出版了诗集《海之魂》《海之歌》《永不风化的记忆》、杂文集《心之语》。今年又要出版由著名诗人、词作家石祥题写书名并写《序》的《莱芜人——李雪作词歌曲集(120首)》。可见他虽然人已退休,但诗文仍在上岗。
  “年已七旬不言老,再著华章写心声。”李雪说,是诗歌点燃了他的黄昏,创作让他充满激情。也正如他所说,“在诗歌的阵营里,我永远都是年轻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