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喊“合拍难”
遇“更难就业季”,按需培养可缓解就业、招工难
2014年0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招聘摊位前应聘(资料片)。  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本报记者 张汝树 见习记者 张童 臧振 刘光斌 杨宗辉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700万人,2014年将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一边是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难,一边却是企业的招工难。这似乎是个难以调和的矛盾。怎样才能让求职者有职可就、招聘单位有人可用,双方需求相契合。为此,记者采访了多家企业和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
企业:看重工作经验和承压能力
  学历、工作经验、能否驾车成了今年应聘的新门槛。记者了解到,很多企业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工作经验。
  淄博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招聘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招聘销售人员都是不限专业、不限学历的,也不需要工作经验。但现在我们招聘时会优先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记者走访多家招聘单位发现,对应聘者没有硬性要求的企业少之又少。除了限制专业外,一些职位要求要有两到三年的工作经验。
  “因为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我们不必再进行过多的职能培训,而我们期望的就是他们可以很快的投入到工作状态中。”汇通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邹先生跟记者说。
  除了对学历、专业技能有硬性要求,承压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企业考察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淄博一家大型陶瓷企业招聘负责人说,他们之所以设置试用期,除了考察新入职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另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他们对于有压力、有挑战性的工作的完成情况。“最起码的要求是,遇到难题不能轻易说放弃。”他说。

大学生: 希望获得 学习机会提升空间
  部分企业优先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这令很多大学生感到业余特长无法转变为职业优势。很多毕业生更希望企业看重能力,弱化对于专业的严苛要求,给予在工作中学习的机会。
  “我学的是数控专业,擅长绘图,所以希望选择的行业广一些。”今年即将从淄博技师学院毕业的小赵告诉记者,他参加了两场招聘会,“招数控专业的企业并不多,但一些企业在招平面设计,但他们只找专业对口的学生。”
  “物流工作我们也能做,但是一些比较严苛的企业则要求必须是本专业。”毕业于烟台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小周多次碰壁,他说,本科阶段的物流与国贸专业除了部分专业性内容外,其基本都是经济学。“物流的内容可以通过工作边做边学,希望企业能给我一个机会。”
  部分大学生也看重岗位的提升空间。即将从威海某大学毕业的小董表示,自己会选择一家有提升空间的企业,然后在实习期内尝试验证企业的承诺,倘若企业能够兑现,自己才会跟企业签合同。此外,工资待遇、五险一金也是毕业生择业看重的一方面。

专家观点: 按企业需求 培养人才
  通过企业和学生双方各自的要求,可以看出只有这两种需求达到平衡时,就业难和招工难或许才能解决。
  “按需培养或将解决这一尴尬难题,应按企业需求导向培养人才,而非按学校教育导向培养人才,企业也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一位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孙先生说。
  应该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合作不应是仅仅提供实习场所,可以尝试向高校提出用人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学校负责基础教育,企业提供培训师资、培训场所,不仅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工作者,企业还能够预定一批劳动力,缓解招工难。高校尤其是一般应用型高校仍亟待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学生实习力度,帮助毕业生适应新的人才市场。
  企业要想招到并留住人才,除了提高工资待遇,还应考虑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和再培训的机会,同时建立起员工考核和晋升机制,打开底层一线工人上升通道。
  大学生们则应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在基层锻炼自己,有一技傍身才能再图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