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两年工资断档三次
“绿行齐鲁”在艰难中“孵化”
2014年03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见习记者 王皇                  
  成立已两年的绿行齐鲁环保公益组织将迎来注册之日。虽然一直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认同感不足的难题,但杨建生和他的小伙伴们依然坚持着。
“绿行齐鲁”两年盼来注册
  3日下午,记者在二环南路的济南市市中区社会组织创业园3楼见到了绿行齐鲁行动研究中心理事之一杨建生。“我们正在这里孵化,有两个工位,和很多其他社会组织一起办公,4月份出园后就能顺利注册了。”杨建生说这对他们很重要,如果不注册即使是做公益活动也很没保障,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不合法的。
  从成立至今,杨建生一直坚持做事,推动全省环保部门开通微博、调查南门桥排污口,推动有关部门在全市排污口设立标牌。“刚成立时,做活动还是约朋友来,现在做活动每次都会有20人左右。QQ群已经有300多人,微博、微信关注量迅速增加。
  “在大学里我是一个支农社团的第二任负责人,社团做成了全国优秀社团。我拉上这个社团的第一负责人一起,聊成立环保公益组织,一拍即合。”杨建生和这位好友是发起人,后来经过近2个月的筹备,绿行齐鲁成立时有7位理事,现在则发展到9位。理事们散布全国5个城市,都是山东籍。
最担心资金断档发不出工资
  绿行齐鲁一成立就需要给一名工作人员发工资。启动资金是7个理事凑的,“每人出了几千元,在火车站附近借了个办公室。”第二个月,获得了一个企业的小额资金支持。杨建生说,之后自己没再出过钱,7个理事一起帮机构找钱,通过提交项目向相应的基金申请资助。
  杨建生说,虽然绿行齐鲁公布了募捐账号,但至今仅收到几百元公众捐款。与每年10万多元的人员工资和项目金相比,微不足道。
  成立至今,出现过3次工资断档的情况,最初的一次,断档后再没有补钱,而是直接从下一个月开始发。
  “我们整个团队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哪个家庭条件特别好的。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阻碍我们为环保公益做自己能做的事儿。”去年加入的牛晓玉说,公益不只是慈善,没有钱是个事儿,但仍要自己去解决。
认同感仅来自圈子里
  杨建生大学学的是社会工作,但2007年毕业后的工作和这个专业几乎不相关。
  成立之初杨建生找到了大学期间社团的师弟,学环境工程专业的郭永启。“只能给1800元工资,还不一定能多长久。”但小郭一直做到了现在,虽然断过几次工资,他依然坚守着。“之所以拉他来做,是因为他本身是这个专业的,又很希望能做环保公益,另外,我至少还能保证他吃得上饭。”
  但圈子之外,杨建生说,他们还缺少认同感。“总是有人质疑,你们做这些有意义吗?三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务正业。”
  “我们构想在新办公场所设立一个公益小空间。提供给想做公益的人,一张桌子,几个沙发都可以免费来坐一坐、聊一聊,相互沟通。”公益并不是自己的小圈子,杨建生和他的小伙伴们都很希望这样的空间越来越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