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本报小记者在海源社区与老人一起“串龙尾”,完成后,一起展示劳动成果。
▲3月1日,小记者在社区居民的指导下,一起“串龙尾”。
▲3月1日,小记者与社区老人一起“串龙尾”,学民俗。
▲在望海社区,小记者学习串龙尾。
本报3月5日讯 二月二,龙抬头。3月1日,本报百余名小记者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市区多个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爷爷奶奶们学习“串龙尾”、剪窗花、蒸面属,听”二月二“的习俗,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环翠区海城居委会内,40多名小记者与社区居民一起学习做面属。早上9点,社区的工作人员和辖区几位居民早早地准备好香甜的面团。小记者们到来后,分成几个小队,每一队跟着一位老人学习捏面属。小记者王煜鹏学习捏了一条蛇,他说,他的属相是小狗,但妈妈是属蛇的,这是送给妈妈的礼物。活动现场,小记者们非常活跃,陈钏鹏和妈妈一起做了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面属样式,小雪人、小燕子,鲜艳的色彩让面属看起来活灵活现。
在环翠区东北村社区,91岁的邵东珍老人,教给孩子们串龙尾、学剪纸,听老人讲“二月二”的习俗。邵东珍说,传说农历“二月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农历“二月二”也叫“春龙节”。“二月二”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所以要过这个节日,是为了祈福,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鲸园小学三年级的汪本一在奶奶的教导下学得有模有样,别看他是头一次动针线活,干起活来一招一式都丝毫不逊色。很快,就在奶奶的指导下,串起一串长长的龙尾,奶奶告诉他,这串龙尾既能缝到书包上,也能别到帽子上。汪本一兴奋的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当天上午,有30名小记者都领略了串龙尾的妙趣。
在环翠区海源、翠竹、望海、富华、福海、黄山、天翔、开园等社区,50余名小记者也在家长的陪同下,共同学习了串龙尾等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 许君丽 王 帅
李孟霏 丛子茗
小记者作文
二月二 串起“龙尾”
3月3日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3月1日,在齐鲁晚报记者的带领下,我们来自各个学校的齐鲁晚报小记者来到望海社区活动室,听社区老人讲“二月二”传统习俗,并学习串龙尾。
老奶奶和老爷爷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穿针引线,如何将花布、爆米花、龙头等串到一起。在奶奶的引导下,从没拿过针线的我,也串了起来,我串的特别慢,还差一点扎到手。在社区老奶奶的帮助下,我终于串出一条漂亮的龙尾。最后,社区阿姨帮我做了一个漂亮的龙头穿在上面,漂亮极了。
老奶奶告诉我们,小孩子带上龙尾,就像一条条小龙,寓意吉祥,健康成长。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新都小学
三年级一班 李连
小记者作文
二月二捏只小牛带回家
今天我要参加齐鲁晚报的小记者活动,早晨起来后,急急忙忙的穿好衣服,和妈妈一起到指定地点集合。到了活动地点,我还有点朦胧,跟着队伍来到社区居委会,看到好几个桌子上有好多面团,还有好几位慈祥的老奶奶。听有些小伙伴说,是要吃饭,可是我已经吃饭了呀。奶奶们叫我们洗手,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个面团。哦,原来不是吃饭,是捏面属。
这时,我来了精神,看到奶奶教我们怎样把白白胖胖的面团变成可爱的小动物。看到奶奶灵活的手,我也做了起来。看,奶奶捏了一条小蛇,一会又捏了一个小兔、小狗、小燕子……把我都看呆了,我学着奶奶,自己也捏了一只小牛,高兴极了。
就这样时间慢慢地过去,当要离开的时候,我还有点恋恋不舍,记者阿姨说,每人各带一个自己捏的小动物回家,我又兴奋了起来,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带回家给妈妈看,她一定会很高兴。
神道口小学
五年级一班 宋佳怡
有意义的“二月二”
星期六的早晨天气晴朗,我和妈妈早早就出发了,大家猜我们要去干什么?游泳?看书?都不对,告诉你吧,今天我们要去参加齐鲁晚报组织的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学习串龙尾、剪纸等传统习俗。
在一位姐姐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个社区的活动中心。一进活动中心,奶奶们都热情地拉着我们的手问这问那,看到奶奶们慈祥的笑容,我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下来。奶奶把他们从自己家里拿来的针线和花布送给我们,教我们怎样拿针、怎样缝布条,从来没有拿过针线的我们,居然也会穿针引线!这更增加了我的信心,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做好了一条龙,可还觉得不过瘾,我又自己做了一条更漂亮的大龙,我把两条龙都挂在一个竹节上,然后在中间绑上一条布,我给自己的作品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二龙戏珠。哈哈,有创意吧。
经区实验小学
五年级四班 李子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