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斗士”姜珍霞:
抗艾22年不言弃与患者同喝一杯水
2014年03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面对结果不明的血液样本,姜珍霞在检测中也冒着一定的感染风险。
文/本报记者 杨林 片/本报记者 杨广帅
  “三八”妇女节前夕,青岛市妇联公布了10位2013年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制科主任姜珍霞当选。
  时间追溯到1992年,青岛市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姜珍霞开始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工作。“当时领导找到我,说这件事需要一名年轻大夫来做,就让我上了。”当时,大部分人对艾滋病的认识还是零,对艾滋病的出现感到恐惧。想到以后整天要和艾滋病患者打交道,姜珍霞“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想到可能干两三年就会换人,就先干着吧”。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2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家庭电话还没有普及,随访艾滋病患者是一件麻烦事。姜珍霞都是趁着下班、节假日去找艾滋病感染者,没有电话不能提前联系,她只能挨家敲门,有时去好几次也找不到人。
  丈夫也不理解为什么姜珍霞从事起了和艾滋病打交道的工作。每次姜珍霞回家,丈夫都要求她把所有的衣服脱下来消毒。对艾滋病患者随访中经常要给随访对象抽血,一天忙到晚上11点多,姜珍霞把血液样本带回家,丈夫知道后马上要求她把样本送回单位,称“家里放着艾滋病人的血睡不着”。
  在那段谈“艾”色变的岁月,姜珍霞只能隐匿自己的行踪。“后来一有对艾滋病感染者的随访,我就对老公说要去单位加班。”一次两次说“加班”,丈夫并没有疑虑,结果姜珍霞“加班”加了四五年,丈夫也慢慢理解了她从事的工作。姜珍霞还把一份自己的检测报告送到了丈夫手里,报告上写着她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打消丈夫的疑虑。
  相比家人的不理解,姜珍霞面对的更大困难是打开艾滋病感染者的心扉。
  “每个病人得知自己染病后都非常痛苦。”很多病人知道得病的消息后起初不相信,接下来就是痛哭。姜珍霞经常陪着病人一整天,来疏导他们。
  曾经有个艾滋病感染者把姜珍霞喊到家里,喝一口水然后把剩下的水摆在她面前,问她敢不敢喝。姜珍霞一口气喝下去。感染者又把吃过一口的苹果给姜珍霞,姜珍霞也一样吃下去。
  “艾滋病人都觉得自己被社会另眼相看,这其实是在试探我会不会歧视他们。”为了减轻艾滋病感染者的压力,姜珍霞有空就去感染者家里吃饭,通过不停地疏导让感染者正视现状,感染者有心事时陪他们聊天,生病时登门看望,“一些本来要自杀的感染者也不自杀了,换来的是一个个和睦的家庭。”
  由于与目标人群紧密交流,好多人把姜珍霞当成了朋友,目前在岛城的防艾队伍里,活跃着一批经她动员热情参与的志愿者。
  经常有人到疾控中心抽血检查。
  市民进行血液检查后,姜珍霞会备份档案。
  血液样本要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检测。
  每一份血样检测结果都要记录在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