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不是用来证明决策者想法的
2014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赟      

  某个印刷厂里,印刷工人讨论起大数据:对于印刷行业来讲,虽然目前大数据应用还没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但印刷厂如果收集所有客户印刷到纸上的内容,一样可以统计出市场潜在信息。
  本来高冷的“大数据”,在各种传说中变得格外普遍。消费者、企业家有多少人知道大数据离自己多近多远?自己只是大数据分析中的一个码符,还是可以好好地将大数据为己所用?
  此前在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做拓展业务的吴之晶举过这么一个例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里,根本没有逻辑和科学公式去推导出这个结论。之所以会有这个结论,是无数劳动人民通过多年观察,从“海量的”清明气候样本中发现,每到这几天总是下雨比较多。而为什么清明这几天会下雨,却没有人去仔细分析。大数据的处理方式类似,它依托前人留下的经验,历史数据,归纳总结,而且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快速高效地分析整理海量的样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省内一些有意将大数据嫁接到企业发展环节的企业家有一个“通病”:常常自己有一个判断,然后找数据团队帮忙找数据证明这个观点。数据团队则倾向于从各种纬度去找一个数据来证明企业家的观点和判断。
  一位电商人士说,一个好的决策者,即使有了数据支持,他也常常需要给自己更多一点时间去思考判定。除了这以外,常缺少那种面对现实,尊重数据,尊重事实,能够作出快速调整或者快速决策的能力。很多决策者往往陷于要么是过于自信,要么是过于不自信的状况。
  其实,这些都是企业决策者在数据决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或者困扰,即使有了数据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企业要想用好大数据,沙里淘金,就应该大胆抛弃掉原有一套成熟的架构和方案,从零开始,真正去思考这么多数据,这些新方法对于企业有什么意义、产生什么价值,这就要多向互联网和新兴行业学习,改变思路,挂钩业务,活在当下,小步快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