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农痴情“毛体”四十载
莱芜民间书法爱好者马学孔“毛体”书法赠给“主席”饰演者
2014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程凌润 蔺相虹
  今年67岁的马学孔是莱城区马陈村村民,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是莱芜市民间书法爱好者,他“痴情”于“毛体”已经40多年。期间,他曾因买不起纸张,而在旧报纸和墙上练习书法。如今,他的“毛体”书法已经炉火纯青,作品还赠送给了青年毛泽东的饰演者侯京健。
用旧报纸和墙面 练习“毛体”书法
  初见马学孔,记者很难把“毛体”字和眼前的这位老农联系到一起,他朴素忠厚,第一次接受采访显然有些拘谨,他说:“我这就是个人爱好,从来没想过出名或者谋利。”
  马学孔告诉记者,他曾经担任过村里的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和村文书。1967年,毕业于陶镇农中的马学孔就在马陈村村办小学做起了民办教师,期间,他还在莱芜师范学院进修了4个月。“当时只有六七个老师,每个老师都要教很多课,除了语文、数学课之外,我还教学生学书法课。”马学孔告诉记者,正是担任民办教师的经历让他喜欢上了书法。
  记者注意到,马学孔书桌上摆放有笔墨、毛泽东诗词全集和毛泽东墨迹大字典。“我是非常崇敬、崇拜毛泽东主席,他的书法和诗词都非常磅礴大气,在写这些字的时候我就感觉心胸开阔。练习毛体字,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享受。”马学孔说,之所以练习“毛体”与对毛泽东的崇敬有很大的关系,为了练习“毛体”书法他特意购买了毛泽东诗词的字帖用来临摹。
  担任民办教师期间,他几乎每天都会练习一两个小时的书法。“那个时候没有宣纸,没有好纸,我就收集学校的旧报纸,拿来写字,有时候旧报纸没有了,我就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写。”马学孔介绍,旧报纸用完之后,他还在墙上练习“毛体”书法。“那个时候,农村都是靠工分吃饭的,他在家练字也不去干活,我们那时候天天为了这个吵架。”马学孔的妻子郭爱珍回忆道,她根本不同意丈夫在墙上练习书法,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但最终还是“屈服”了。

从“大字报”一直写到“门对子”
  初中毕业的马学孔是马陈村的“文化人”,文革期间曾写过“大字报”,后来他又免费给乡亲写“对联”。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被村委安排去学医,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之后他又在马陈村担任文书、财务等职务,多年来,他始终没有放弃“毛体”书法这一爱好。
  在马陈村乡亲们眼中,马学孔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农民,而时间一长,乡亲们对于这位执着的老人都竖起大拇指。“马学孔的字真是好啊,而且人也好,这么多年了,我们村里烈属军属家的对联都是他写的。”每到过年就成了马学孔写字写得最多的时候了,最多的时候光对联就要写上五六十副。“有一些邻村的,或者出门在外的村民,过年回到家,知道我写字好的,就都过来跟我要一副,卖不了钱,我就是写给乡亲们看看,我自己心里也舒坦。”
  虽然字写得好,日日挥毫却没给马学孔带来任何的名与利,郭爱珍就对马学孔说过:“你练那玩意儿干啥,有那功夫还不如给菜地里挑挑粪,浇浇水。”马学孔却说:“这不是我故作高雅,而是只有写字才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毛体”书法赠送“主席”饰演者
  马学孔痴迷于“毛体”书法40多年,他的作品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年春节,因饰演青年“毛泽东”而被熟知的莱芜籍演员侯京健参加莱芜文艺工作茶话会时,收到一幅恢宏大气的“毛体”书法作品,这幅书法作品就是出自马学孔之手。
  “我看过电视,他的眉眼长得真像毛主席,演得也好,我从来没想过我的字能送给他。”说起那幅赠给名人的字,马学孔觉得自己好像写得有点匆忙,“他是大年初四回来的,我大年初二写完让我弟弟带过去的,当时我也不知道是给谁的,后来才知道是演主席的那个演员,咱们的莱芜老乡。”在此之前,马学孔一直觉得自己的字上不了台面儿。
  马学孔告诉记者,他在接受采访之前,就已经创作了十几幅作品,最长的近两米。采访期间,马学孔现场写了两首毛泽东的诗词,分别是《长征》、《庐山仙人洞照》,这两个作品他已经熟记于心,书写过程中没有丝毫停顿,他的字豪迈雄浑,酷似毛泽东的笔迹,挥毫泼墨之后,他还印上了毛泽东的头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