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碎的自尊心需要保护伞
莱芜初三学生在班里念检讨书,心灵受伤产生厌学情绪
2014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程凌润
  10日,市民李女士来到本报编辑部,称她上初中的儿子刘强(化名)因与同学打架被罚在全班学生面前念检讨书,刘强自尊心受到伤害之后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莱芜市一心理咨询师称,青春期的学生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家长应该做好心理疏导。

新闻事件:与学生打架被罚在班里念检讨书
  “初三的时候,他与同学打架,把同学的头划伤了。”一脸愁容的李女士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原来,李女士的儿子是市区某初中四年级的学生,今年16岁,性格比较内向,他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与同学发生矛盾,用凳子打伤了那位同学的头部。事后,李女士赔偿受伤学生医药费1000元。
  李女士介绍,刘强的学习成绩一般在班里中游左右,但是从初中三年级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出现下滑,并出现厌学情况,他几乎每天都会迟到,也不做作业。“我真怀疑他因为打架这件事有心理阴影。”李女士只有初中文凭,没有能力给刘强辅导功课,但她发现刘强这些异常的表现后,就询问了其中的原因。
  “因为打架的事,他写了检讨书,还被要求在全班同学面前念。”李女士说,也许就是因为这件事,刘强在同学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来,在学校的时候总感觉其他学生瞧不起他。针对李女士的说法,记者在刘强所在班级班主任那里得到了核实,班主任称让刘强在学生面前念检讨书,是为了给全班学生一个交代。

最新进展:“逃课”半天后被劝回学校上课
  今年16岁的刘强喜欢安静的环境,平时上课大都低着头,周末的时候经常宅在家中玩网游。由于个头较高,同学们都称呼他“大哥”,但听到有同学说这个词有讽刺的意思时他就感觉很受伤。“以前他只是迟到,今天却好说歹说也不去上学。”李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她尝试了各种方法说服刘强去上学,可听到他说“同学们瞧不起他”的时候又很揪心,于是她就想找一个心理老师给他治疗,却又怕刘强有心理负担,只能找媒体求助。
  李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刘强的学习成绩不好,再加上打架的事情,她感觉很没有面子,就很少与刘强的班主任联系。在记者的劝说下,李女士来到学校找到了刘强的班主任和政治老师。“他的政治老师找过他谈心。”李女士告诉记者,刘强的政治老师兼任心理辅导老师,在她的劝说下,刘强于当天下午回到学校上课。
  “他平时喜欢看《变形记》,说明他也想变成一个好学生。”李女士介绍,刘强下午原本不想去上学,但是她刚走出家门,刘强就改变了主意,她希望班主任给他调整座位后情况有所好转。

原因探析: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被尊重
  针对刘强厌学的事情,记者咨询了心理咨询师许岩,他告诉记者,青春期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大都来自于同学或者异性,他们渴望被尊重,老师这种处理方式让刘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如果没有人接纳他,他就会通过打架等方式发泄出来。”许岩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陈毅中学教师谢守军有着20多年班主任的经验,他说现在的学生渴望被尊重,希望老师能与他们平等交流,老师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学生可能心里面有一个心结,不方便说出来,从而出现了反常之举。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一旦学习成绩有所下滑就会抱怨他,这样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就没有了“安全感”。
  许岩称刘强在念检讨之后已经受到了伤害,可是老师形成了固有观念,在潜意识的言语中会伤害到他,而老师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家长也可能会接受,这种情况下,刘强与母亲建立的亲子信任关系就会破裂。

解决措施:老师与家长合力创造“安全感”
  “老师在解决类似问题的时候,切忌受到最初接收信息的影响。”谢守军告诉记者,学生打架的时候,老师可能只看到真相的一部分,一定不能急于下结论,要冷静,掌握好处理问题的火候。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真诚、有效的沟通,家长也应该对孩子温和,不能表现出一种无奈的表情,让孩子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只有老师与家长形成合力,才能给学生创造“安全感”。
  谢守军介绍,老师应该有专业素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创设更好的环境,并与家长形成合力,给每一个学生安全感;对学生的管理不是管控,而应该是疏导,尤其是心理问题。同时,老师要多角度动态观察学生的表现,家长则应该放低姿态,心态放平和,注意学生与孩子交流的语气和态度。
  家长也应该学会给孩子保守秘密,以免其自尊心受到伤害,谢守军介绍,家长不要让孩子宅在家里,不能让他们做宅男宅女,不能长时间让他们独处,尽可能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和朋友沟通、交流。同时,家长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多读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书籍,还要找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推荐孩子与家长一起读。
  许岩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家长,家长要接纳学生的感受,首先要对他们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不能施压,不能抱怨,这样学生才能敞开心扉说话,询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因为什么原因打人,了解他当时的情绪和行为,让他把所有的事情说出来之后,家长再说他们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如何解决,但切忌谈话中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