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盐酱醋——茶
2014年03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志杰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用茶水招待来客的,说法不是很一致。但有一个比较靠谱的传说是,对客人奉茶的习俗源自一个叫做关尹的人。此人为道家始创人老子的忠实信徒。在老子西出函关时,关尹送上的是金色仙药,包老子活到了近千岁。这位关尹先生家有长生不老的仙药,肯定知道茶的养生和保健作用,才拿来招待客人。可以想见,自己饮茶或者以茶待客,虽不能像老子那样长生不老,但至少可以健康长寿。
  中国人居家过日子,油盐酱醋茶必不可少,但对普通百姓来讲,油盐酱醋必备,茶却未必能够备荒。有朋友给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一场因天灾与人祸而成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多少人被活活饿死,不要说油盐酱醋,就是树皮都被啃得精光,不少地方的茶树叶子被蒸熟充饥,有茶也没人敢喝。这位朋友说,有次他去亲戚家,也不知这家连饭都吃不上的亲戚,哪里弄来一壶茶,就倒上让他喝。早晨饭没吃,中饭就吃了一个地瓜面窝头的他,两杯茶下肚那就是头昏眼花。不一会儿,满身大汗,浑身颤抖,坐也坐不住了。好歹亲戚家有一块放了好长时间的桃酥,用水泡了倒进他嘴里,才算稳住。差一点被两杯茶水送了性命的这位朋友深有体会地说,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真的不敢轻易喝茶,那是会要人命的。
  那么,在中国谁喝茶呢?寺院的僧人们喝,他们需要提神,他们吃了饭就坐在那里念经,需要靠茶消化。达官贵人们也喝茶,清代乾隆帝就喝茶,而且天天喝日日喝。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比他亲爷爷少了一年。乾隆帝在自己84岁时准备将皇位禅让给太子,就有老臣出来反对。有天,乾隆帝正在喝茶,老臣亲自前来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跪奏,挽留乾隆继续当皇帝。做了59年皇帝的乾隆,早就当得没滋拉味,听了这位老臣的话,乾隆帝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意味深长地说:“国是不可一日无君,君也不可一日无茶也”。第二年,伟大的乾隆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的第15子,就是后来的嘉庆帝。乾隆在位60年整,他是中国历代历朝唯一一位主动退位的皇帝。他的这一壮举完全可与美利坚合众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媲美,可惜,美国人坚持下去了,清朝到关门也就出了一个乾隆帝。不当皇帝的乾隆又健健康康地活了三年,直到90岁的时候才无疾而终。在中国当皇帝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寿命普遍不长,像乾隆帝活到这么大岁数,也是唯一。
  乾隆帝长寿的秘诀有二:一是干得好,想得开,放得下。当皇帝励精图治,延续了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不当皇帝了啥事不管,就是一个普通百姓,吃喝玩乐。二是喝茶,研究茶,发展茶。做皇储时,他就自己担水劈柴煮茶,还种茶树,并且以梅花、佛手、松仁搭配,用雪水烹煎煮茶,号称“三清茶”。茶圣陆羽把煮茶的水分为20等,乾隆帝认为陆羽说的都是南方水,北方的水也有很好的。经过他的指导,下属们用银器测出南北方水泡茶的榜单。北京的玉泉水最轻,说明杂质最少,其次是镇江的中冷泉,以及无锡的惠泉和杭州的虎跑泉。坊间有一说,济南的泉水也被乾隆帝称为上水,济南的泉子太多,不好分次,可单独排列,所以被叫做泉上泉。乾隆帝南下数次,都是带着玉泉水,唯独到了济南,煮茶用趵突泉水,所以又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誉。
  古人云:"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茶这玩意儿,说白了还不是居家必需品,一般百姓家逢年过节买上三几两,招待客人,自己也过过年,吃顿水饺喝壶茶。要想天天有茶喝,顿顿吃饺子,还真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茶叶的产量是145万吨,产值1320亿元,消费量是87万吨。听起来量不小,可是用13亿人一除,那人均就是一壶茶的量,太可怜。在全世界仅为20位左右,无论是产量还是消费量,比起第一大国印度都有很大差距。近几年,瓶装凉茶迅速崛起,产销量快速赶超传统茶叶。两块钱一瓶的茶水,眼看着就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真正与油盐酱醋平起平坐,成为居家生活的必需品。
  中国茶要思量改革了,我们固然有人多市场大的优势,每人多喝一壶茶就养活一大帮茶人。首先得走正路,价格高得离谱,为一不正。再一个则是乱使化肥农药,爱茶者担惊受怕。另一个是茶文化被严重异化,最怕的是,传统的包子、水饺、面条被满大街的肯德基、麦当劳挤到犄角旮旯,将来也把茶馆弄得无立身之地,那可真是大差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