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湖农场闯出特色产业路——
打造观光农场延伸品牌价值
2014年03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南阳湖农场的采摘游,已经成了一大特色。(资料图)
     南阳湖农场曾是传统的国营农场,奉行着“一季豆一季麦”的传统种植方式。而农场场长王海存却颠覆了这种模式,把农场推向市场,打造高效现代的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注重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旗下无公害猪肉、绿色蔬菜和面粉等农产品成为消费者认可的拳头产品,南阳湖农场一直在努力。”王海存说。

  本报记者 马辉
A 老农场变身,高效现代气息扑鼻
  “一片全新的荒地,迅速开垦也许不难,但几十年形成的生产模式,哪怕是一点改变也十分不易。”南阳湖农场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备战备荒”的产物。立足现今回望来路,王海存深有感触。 
  从“一季豆一季麦”,到现在高效现代的产业模式,南阳湖农场走过的路十分坎坷。“颠覆传统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和城郊农业,同时扩大养殖业和苗木种植业的规模,只保留少数粮种田地。”王海存说,现在农场已有绿化苗木7000亩,果树1000亩,蔬菜大棚800亩,陆地菜1000亩,还有现代化的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等。此外,还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从而进行再利用,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并建起加工厂,加工面粉、鸭蛋、风干鸡、风干鸭等产品,打造特有的品牌特色农产品。
  同时,在完善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景观功能。“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水稻,农作物从发芽到结果都具有景观功能。体验农事,感受田园风光,也符合现代城市居民休闲放松的需求。”王海存告诉记者,基于这一点,农场整合了农业各个环节,突出景观功能,将旅游元素注入农业,并不断完善旅游休闲设施,打造出3000亩休闲观光农业园。

B 打破大锅饭模式,让职工参与经营
  原来的南阳湖农场,2000多人长期居住在这里,基本上与外界隔绝,种植,收获,再种植,再收获,一年又一年,长此以往。历经数十年,在这些农场员工眼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轨迹。
  “改革,首先是改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农民式的身份变成真正拿工资的农场职工。”王海存说,改革之初还比较顺利,毕竟农场职工还在农场里工作,吃的还是旱涝保收的“大锅饭”。而当王海存试图颠覆原来传统农业方式,注入旅游元素并把农产品直接推向市场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愿意出力,但不愿意去接触外界,去卖产品,去承担各种压力和风险。”
  而王海存的“快乐农场”项目,让职工们看到了甜头。“一分地每年1000元,这个价格在当时很多职工的眼中,完全是疯了。”王海存说,当时一亩地的年租金才1000多元,所以很多职工都不看好。然而业务推出后,仅一个月20亩地就全包了出去,还有三四百人在排队。从那之后,很多职工看到了甜头,也不再对改革抱有排斥心理了。
  现在,南阳湖农场的改革还在深入之中,更多的职工要参与到农产品加工、销售中,他们可以入股,可以自负盈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农场适应市场,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C 设立销售终端,将直营店开到闹市区
  “农场不缺好的产品,要想让市场认可,就必须把直营店开到市区去。”王海存告诉记者,但是在最初,20多家南阳湖农场直营店开到了城区繁华地段及高档社区周边,高昂的房租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年农场就投了100多万元,但收益并不理想。
  “不是我们的产品不好,也不是卖得不好,问题出在了管理上。”王海存说,由于战线太长,这一年他们亏损了几十万元。第二年,他们实行各店面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成本得到控制,当年收回成本。第三年,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盈利30多万元……
  “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而销售终端更是代表着农场的脸面。”王海存说,要想让这些直营店持续做下去,获得好的口碑,唯有保证产品质量,杜绝其他产品进入,只销售农场自己的独有产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