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和恩与胶东支前大军
2014年03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民兵,一支诞生于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特殊队伍。在人民战争的历史舞台上,这支队伍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在共和国各个建设时期,这支队伍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着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民兵、民工用小车、扁担保障了部队作战,再加把劲往前推,就推出一个新中国!”陈毅元帅这句经典话语的深意令人回味。淮海战役打响后,以民兵为骨干组成的支前大队推着独轮车,高喊着“不丢一个伤员,不丢一粒粮食,不误一分钟”的口号,不惜一切代价,跟随大军转战南北,为前线送粮、运弹药、转移伤病员……莱阳民兵唐和恩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1948年秋,正在家乡山东莱阳县陶障区参加秋收的唐和恩,得知村里要组织支前队给淮海战役前线运送军粮,立即撂下镰刀直奔村委会请战。村支书说你去年刚参加过支前,这次免了。可老唐不乐意:“难道支前参战还论次数?”唐和恩软磨硬泡终于争得再次上前线,因有参战经验还被任命为队长,并且,手中多了根一米多长的竹竿。这乍看是作涉水或雪地探路之用,但念过3年私塾的唐和恩突发奇想,操起那把南麻战役战场带回的锋利匕首,在竹竿顶端刻下了“陶障”两个字。殊不知,这不经意间的一个细微动作,竟赋予了这根普通竹竿鲜活的生命与非凡的价值。
  上世纪60年代,山东成立了一个淮海战役史料征集办,在社会上公开征集了和淮海战役相关的1万多件文物,小竹竿便在其中。后来,山东征集办精选了4000多件文物,将其转赠给位于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饱含故事的小竹竿被评为馆方“一级文物”,单独辟出地方展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也陈列着复制品。缘此,竹竿足不出户却声名远播,无言而灵动地向世人诉说着战争史上的奇迹:整个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次,各种运输车88万辆,筹运粮食9.6亿斤。
本报记者 毛旭松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