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里如何来养生
2014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结论中,将室外空气污染确定为新的致癌物,其致癌级别与吸烟、吃发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线辐射、呼吸甲醛等归为一类。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巍带领团队就2013年1月10日至15日北京市严重雾霾天气对市民健康影响做了一项专门研究,他们发现“研究时段内PM2.5高水平暴露下北京市人群健康风险将显著增大”,具体来说就是,突发性死亡增多了,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增加了,儿科、内科门诊看病人数增加了,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的人数增加了。还发现,高浓度的PM2.5主要影响到急性支气管炎、哮喘,而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影响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支气管炎)和内科。
  “雾霾”对健康有显著危害,似乎不用研究数据来支持,老百姓自然也这样认定了。更可怕的是,对老百姓而言,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是避无可避。理智地说,那些希望通过“吃”什么(不管是药物还是食物)来避免“雾霾”伤害的办法,似乎都不太靠谱。如果“霾”在城市生活的现状无法改变,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地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共同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比如说戒烟(在20平方米的客厅连续抽四根烟,客厅的PM2.5立即飙升17倍)。
  客观地讲,中医学抑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霾”本身没有什么好的解决之道。对工业文明带来的“霾”成因而言,或许仍然要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而对于自然来源的“霾”及与“霾”的形成密切相关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医学的生存态度或许可以借鉴。比如“霾”之所以在城市容易现形,聚而不散,其中一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的空气“正常”流通改变了,城市里密集的高楼使风变小了,逆温存在和大气稳定性增强也使“霾”的垂直扩散减弱,那么传统文化所欣赏的住宅布局是不是值得借鉴呢?面对“霾”躲不开的客观现实,仍然乐观向上、理性应对显然更不容易得病,那么中医学所提倡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的生存方式,“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朴实生存态度,是不是也可资借鉴呢?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