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不上瘾的他,对酒器却有一种分外的喜爱
痴迷酒瓶,30年收藏17000余件
2014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福增和他的藏品。 本报记者 郭庆文 摄
   近200平米的房间成了陈列室
  今年49岁的张福增,以前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30年前开始痴迷于收集酒器,老院子近200平米的房间成了陈列室,除了一间厨房,其他屋全都摆上了柜子用于放置酒瓶。
  张福增收集的酒瓶不仅样式多,而且多为绝品,很多酒瓶是上世纪酒厂的纪念版酒瓶,经过酒厂改制,现在早已不再生产。为了收集这些瓶子,他曾到处打听倒闭的酒厂,如今收藏的酒器里有两百多家酒厂已经不存在了。
  张福增指着一组猿猴造型的瓶子说:“猿猴造型不仅栩栩如生,而且更重细节处理,大猿猴的眼睛呈红色,几个小猴的眼睛却是黑色的,因为小猴是不能喝酒的。”堂屋的架子上,还有麒麟、老虎、马、大熊猫、公鸡、鱼等各种动物造型。
  张福增收藏的酒器类型众多,由于屋内摆不开,很多酒器仍旧放在箱子里保存。收藏30年来,张福增已经收藏了12000种,共计17000多件酒器。很多朋友劝他专攻一个大类收藏,他却舍不得放下,除非是复品酒器,他只会往家放,绝不外送。

废品站“淘”宝,被误以为精神病
  张福增以前在国企工作,出差的机会比较多。1983年,一次喝酒时,他发现盛酒的酒瓶奇形怪状,非常漂亮。喝完酒后,他把酒瓶带回了家,从此开始了他的收藏。
  此后,张福增的周末时间转移到了方圆几百里内的废品收购站,带着收集到的各种酒瓶回家,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每次出门,要带足报纸,保护酒瓶,防止破碎。”张福增说,因为每到一个村子,就打听当地的废品回收站,沿路走下去,常常走得很远。
  1990年夏天,张福增骑摩托车从阳谷一路来到梁山,在一个村庄的废品收购点,他看到狗窝的旁边有瓷器在黄昏的余晖下发出光芒。走近才发现原来是几个酒瓶被狗刨起的泥土埋起来了,只露出一小部分,张福增用手小心地挖了起来,由于当时他穿着白色背心,背上爬满了黑色的蚊子,老板看不过去,帮他拍了一下,白色背心上瞬间出现一片血红的印记。
  “老板以为我是神经病,为了几个没人要的酒瓶子这么痴迷。”张福增说,下乡寻宝的经历让他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多年里,收集到了数千个精美的酒器。
国内外奔走,食宿路费超过30万
  张福增说,酒厂改制后,一些国营酒厂倒闭,造酒的企业慢慢变少了,厂家开始高价回收酒瓶,废品点老板知道酒瓶值钱后,便不让捡了。
  1999年,原单位破产,张福增开始经商,生意走上正轨后,他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收集酒器。广东佛山、福建厦门、河北磁州、江西景德镇等凡是盛产瓷器的地方,都有张福增的足迹。他常常以旅游的形式到各地点旧货市场、古玩市场淘宝,从来不带特产,只尽可能的多带酒瓶。
  尽管不愿讲明酒瓶收藏的金额,但从张福增的话语中能听出,他在酒器上很舍得花钱。1999年,当时的他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却在郑州一次酒品博览会上花半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一套图案包银的十二生肖酒瓶。2008年,他去景德镇,发现有一个竹叶青酒坛,可容300斤酒,张福增软磨硬泡花1000元买了那个有瑕疵的瓶子,又花1000元运费运回了聊城。
  “酒瓶的费用并不是大头,食宿路费花钱最多。”张福增说,现在奔走各地,国内国外都去,2011年,他还去了一趟台湾,车票、机票和住宿费用开销更大了。这些年来,他用在食宿路费上的金额已经超过30万。
  从明清时期的酒坛到刚发售的聊城八景酒瓶;从国内印有四大美人的酒坛到国外印着精美油画的酒坛;大到可容300斤的竹叶青酒坛,小到仅容两钱酒的孔府家酒小坛……30多年来,阳谷市民张福增收集各类酒器17000多件,对酒不上瘾的他,对酒器却有一种分外的喜爱。
  在院子里泡上茶,约上几个老友,讲述每个酒瓶的收藏故事,已成为张福增生活中最为惬意的事情。收藏能保存好,文化能传承下去,是他最大的愿望。
愿意无偿提供 给国家作宣传
  这些酒器是张福增的宝贝,每次借出去展览,他都要亲自清理、包装、搬运,从不让别人帮忙。“好心很可能帮倒忙,这些酒瓶中很多摔碎了就很难找到第二个,套瓶就更难凑齐了。”张福增说。
  不衡量酒器的市场价格,只讲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这是与张福增近五个小时的交谈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张福增说,他们这一代收藏者辗转于各个废品收购站,或为爱好、或为捡漏发财,却在无形中用他们的执着重拾新中国以后断代的民间收藏。
  除了酒器收藏爱好者,张福增还有一个身份——中外酒器文化协会副会长,这个协会意在团结组织酒器收藏爱好者,不断挖掘酒文化,创新酒器艺术。如张福增一样,从懵懂的捡拾到文化的研究,他们在感受和发现酒器文化的魅力。
  如今,在老院子里泡上茶,约上几位老友,讲述每个酒瓶的收藏故事,是张福增心里最美的时候。收藏能保存好,文化能传承下去,是他最大的愿望。现在他有了新的计划,把所有的酒器分门别类,整理成册,记录其中的文化和故事。
  张福增曾想过把存酒器的这所院子重新装修,建成一个酒器博物馆,请大家免费参观,但老宅院马上就要拆迁了。“如果文化部门想要做相关的宣传,我愿意把这些收藏无偿提供。”
  实际上,人的一生是寻找文化的一生。而他们正是辗转于废品收购站,进行文化拾荒,也通过这种寻找,感悟人生的微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