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忏悔诗”
2014年03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读诗悟语】
□刘凤梧
  唐朝田园派诗人韦应物出生于官宦世家,上数六七代祖先均有位至尚书、刺史的高官,算得上是典型的“官七代”、“官八代”。他十五岁时就成为“大唐中兴之主”玄宗李隆基的贴身侍卫,鲜衣怒马出入禁中,威风显赫长伴君王,生活工作情景远非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能描画。但是,形势永远比人强,韦应物二十三岁那年,恰逢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仓皇逃奔入蜀,他也不得不下岗,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而恰恰是这漫长的生活磨难,使他真正长大了、成熟了,才开始了深深忏悔、潜心向学的生涯。
  此后,韦应物历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户县县令、尚书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职,直到五十二岁,始任苏州刺史。从他的履历来看,绝大部分是在地方上任职,因此也就有了充分时间了解下层民众的疾苦。但最主要的是,经过长达三十年的学习修炼,他已经从一个放纵恣肆的贵胄无赖子弟,成长为一个温柔敦厚的儒学长者。这种巨大的变化,在他那些看似淡泊宁静的山水田园诗中,也有非常艺术性的表达。例如那首为历代文人大加赞赏的《滁州西涧》一诗,就绝非仅仅表达对山水的欣赏,而正像明代诗词鉴赏大家高棅所言:“幽草而生于涧旁,君子在野,考槃之在淌也。黄鹂而鸣于深树,小人在位,巧言之如流也。潮水本急,春潮带雨,其急可知,国家患难多也。晚来急,危国乱朝,季世未俗,如日色已晚,不复光明也。野渡无人舟自横,宽闲之野,寂寞之滨,必有济世之才,如孤舟之横野渡者,特君相之不能用耳。”高氏能透过词面上的恬淡,体察出韦应物济世救时、关切苍生之念,实在高明。
  如果韦应物只写了大量类似《滁州西涧》的诗篇,就只能厕身于山水田园派诗人领军者王维、孟浩然、柳宗元之列,也恐怕难望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项背。可是,他作于苏州刺史任上的一首《逢杨开府》,便使自己成了唐代“忏悔诗人”的旗手。诗中写道“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赌博)局,暮窃(奸污)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宫殿台阶)。骊山风雪夜,长杨(帝王宫苑)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短短十二句就描画出了一个世代簪缨之家的顽劣子弟的种种无法无天,而出自顽劣子弟本人老年时代的痛切回忆,遣词造句已经和盘托出了他深深的忏悔之情。“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丞相、御史衙门)始收迹(录用),南宫(礼部)谬见推(破格荐举)。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孤苦之人)。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这几句写出了他改恶从善的心路历程,也写出了他对自己行政才能的清醒认识;最后两句则生动描写了他再三再四的深深忏悔。
  幸亏李隆基及早失势身亡,韦应物才能及早从肆无忌惮的行凶作恶中脱出身来;幸亏韦应物发自天良,并不是因为身陷囹圄不得已而忏悔以求宽大处理,而赢得了千年以来广大读者的谅解;更幸亏韦应物后来为官几十年清廉自守,以至于他在苏州刺史任上被免官时一贫如洗,无钱返回长安,寄居于寺庙中直至一年后身亡,让后人看到了一个真心忏悔者的志行高洁,而赢得了千年以来广大读者的同情。
  (本文作者为文史学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