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的灵魂摆渡
2014年03月2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于忠菊在告别厅忙碌着。
王金强 摄
活着的人,不免习惯性地把对死亡的恐惧,延伸到那些与死亡接近的地方,比如殡仪馆。这个人生最后一站,历来是神秘的地方,大多市民对其不甚了解。而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反思每天都在这里上演。妆点遗容、火化遗体、寄存骨灰,在沉重的氛围中,串联起这一过程的人,又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神秘的背后是贴心的服务
在身穿白色孝服人群的拥簇下,平静沉着地转运尸体,从化妆区到火化车间转换角色,帮每一位逝者完成人生最后时刻的安放。
从定格在脑海里的最后遗容,到告别厅内的遗像,生命最终在此化作句点,人群中总有些犹豫的脚步,有人不忍看那最后一眼。每当此时,总会有人鼓起勇气,沉默地对逝者鞠躬,稳重地为逝者完成最后的妆容,直至生命归根。
这些类似电影里的镜头,离我们并不遥远。在位于德城区二屯镇程何庄西北城发路西首的德州市殡仪馆内,就有这样一群人,每天直面逝者和生离死别。
40岁的于忠菊,就是29名殡仪馆工作人员之一。2009年至今,她已经在这里坚守了5年。
于忠菊工作间的西侧,一扇玻璃门是从车上接运尸体的入口,由此走过停满小推车的长廊,就是她出入最频繁的地方——遗容化妆操作间。
从这里再往外,开满天窗的告别大厅空旷明亮。在操作间一侧的小隔间,是她们工作之余临休的地方。
与临休室一墙之隔的,就是火化间。昏暗的光线下,总会让人心生畏惧和神秘感。
遗体接运、冷藏、火化,骨灰寄存,告别仪式……于忠菊总会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向逝者家属重复道。
毕竟,很多人一辈子到这里来不了几次,况且好多家属到此后,还未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需要有人服务和引导。
这份工作和公务员没两样
作为德州市殡仪馆引导服务班的班长,于忠菊除了为逝者整容化妆,体面地送走他们外,更多的时间都在引导服务逝者家属,以及不停地普及殡葬政策,以消除更多人的不理解。每年,于忠菊和同事要送走大约3400名逝者,寄存骨灰480件。
去年底,一位高中生在路上遭遇车祸,这位高中男生的父母,始终不相信爱子已逝,不敢前来送行,让到场的亲属唏嘘不已。
于忠菊把接运过来的遗体推进化妆操作间,给遗体面部清洗、消毒、画眉毛……淡定规范的操作,引导家属慢慢从过度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赢得了家属的肯定。
也有的家属并不理解她的工作,在一次她快速完成化妆之后,家属刻薄地问她为什么这么快,是不是干得多挣得多。
“我能怎么想呢?或许家属还想跟逝者多待一会儿,化妆太快让他们心理上接受不了。”于忠菊心里这么宽慰自己,同时还得解释,她的工作严格遵守殡葬政策收费标准,化妆一次收费100元,这是物价局规定的,而且交钱是在收费大厅,不经她手。
3月26日下午下班后,于忠菊骑上单车往家赶。每天骑车一个来回约20多公里,坚持锻炼让她有一个好体格,曾经在基层派出所工作过的她,心理素质过硬。
于忠菊把自己归为服务业工作人员,只不过职业的特殊性,让人们在观念上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时间长了,也有些麻木了,但这份职业,跟当公务员、当老师没什么两样,一样需要职业素养,需要敬业。”于忠菊说,当你把它当成一份需要尊重的职业并且足够敬业时,就能突破世俗观念的束缚,把它做好。
在2013年全市“最美民政人”评选中,于忠菊高票获得此项殊荣。
不能微笑服务,只能谦和一些
绿柳发芽的春光里,柳枝掩映下的殡仪馆,阳光一如焦宪强脸上的笑容一样干净。
去年7月22日,是他最难忘的日子。在防暴大队干过一段时间巡警后,这位武汉体育学院毕业的体育生选择了报考民政系统的这个职位,26岁的他在这一天来到这里。
按照惯例,跟焦宪强一起入职的三位新人,在遗体接运、整容、火化和告别厅服务等每个岗位上都要实习轮岗。
当巡警的那段日子十分辛苦,焦宪强每天就是接受命令、执行命令,虽然简单枯燥,但也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
刚到殡仪馆时,这位爱笑的阳光男孩颇不适应。“几乎所有逝者家属心情都是沉重的,我们不可能微笑服务,只能谦和一些,表情凝重一些。”焦宪强说。
从刚开始时的害怕与不适到如今的习以为常,这位阳光男孩完成了心态的调整,这里的安静,正是他想要的。
作为一名80后,焦宪强对女朋友和同学朋友,从不避讳自己在殡仪馆工作。偶尔遭到同学朋友调侃时,他总会跟同学讲,见过生死,才更明白生命的意义。
每当冷热换季时,焦宪强总会提醒身边的老人,注意防感冒防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因为从医院送来的死亡证明中,死因最多的莫过于季节交替时的心脑血管疾病突发死亡。
经历过这些,以前那个酷爱打篮球的男孩,变得更加沉稳。早上总会早早起来,按点到食堂吃饭,到点坐班车上下班,生活颇有规律。
在焦宪强看来,出于对生命的爱惜,多么谨慎都不过分。
殡仪馆 开放日
“殡仪馆开放日即将到来,这也是市民接受生命教育的基地。”德州市殡仪馆馆长魏宝兴告诉记者,通过举办开放日活动,在揭开殡仪馆神秘面纱的同时,让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得到市民的认同。
据魏宝兴介绍,开放日的另一个意义在于,让市民了解从生到死的过程,引发更多人“生死事大”、“慎终追远”的思考,把对亲人生命的重视贯穿到生活点滴中。
2012年起,德州市实行“90岁以上的老人、五保户、困难的优抚对象”等三类人员基本丧葬费免费政策,具体内容包括普通炉火化、运尸、遗体冷藏三天和骨灰寄存免费,至“十二五”末,德州市将实现基本殡葬服务普惠政策。
德州市殡仪馆坚持殡葬事业的公益性,推出了很多惠民政策,如:免费上门服务,免费司仪主持;骨灰免费寄存1年;向困难群众免费赠送200元以下的骨灰盒;在本馆设立灵堂的,用车只收取燃油费,用餐只收取饭菜成本费等。
本报记者 王金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