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帝国"听到了发令枪
2014年04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提到日本军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不熟”。毕竟武器三原则出台后,日本军工在家“宅”了四十多年,让人眼生在所难免。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军工产品又与我们几乎最熟。比如说,提起相机,摄影发烧友都认“佳能”和“尼康”,但说说这俩公司的老底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佳能这个名字是英文canon(加农炮)的译音,而尼康真正的日文汉字写法其实是“日光”——日本光学株式会社的简称。这俩公司想当年都是给日本军队造炮瞄镜的,二战后日本连炮都不能造了,炮瞄生产商当然只能大材小用去造相机镜头了。所以说,佳能代替加农炮实现了打遍天下的夙愿,还真得感谢当年日本打输了。
  其实,佳能和尼康的故事是日本战后军工产业大转型的一个缩影。由于二战以前日本工业一共就那么点家底儿,打仗不得不“老少齐上阵”,所以几乎所有工业企业都有生产军火的经历。战后,这些企业都改行做起了民用产品,但军工这个老本行其实一直都没忘,甚至在民用工业的带动下越发壮大。据统计,日本目前有包括三菱、川崎、住友、富士、东芝等20多家重工业企业及其下辖的2500多家承包商具备研发生产军工产品的能力,形成了一个隐形的“军工帝国”。而日本政府对这套军工体系也十分爱护,自卫队从成立至今,一直不惜掏比进口军火高五到十倍的价钱购买国产军火,为的就是能让本国的军工生产线经常“练练手”。
  军转民求存、外加政府照顾,这让日本军工虽然“足不出户”四十多年却能保持“武功不废”,可谓用心良苦。而今,安倍新修正的武器出口三原则,正是日本军工“重出江湖”的发令枪。对于安倍来说,此举固然是他重振日本经济和实现强国梦想的“一箭双雕之举”,而从日本战后对军工产业的精心伪装和苦心维持看来,能走出今天这一步,未尝不是安倍的前辈们早就想好的“后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