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听科普讲座:
优雅与科学如此接近
2014年04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董庆利
  第二次来东英格兰地区的诺维奇市中心听一个大学教授做一场面向公众的科普讲座,和国内大城市在社区举行的科普讲座一样,那个宫殿一样的大House坐满了大爷大妈。不同的是,这里的大妈不但没拎菜篮子反而衣着美丽优雅,英国大爷还穿上了老式的西装并打上正式的领带。在这里,绅士范儿和优雅气质与科学如此接近。
  讲座的主题是关于人类和食品微生物的关系,教授从微生物进化史讲到抗生素的发明和滥用,从益生菌讲到肠道健康和膳食平衡。课件非常生动,还有视频动画,典型的英式幽默,和观众的互动也是恰到好处。在我这个所谓专业人士看来,讲的都是科普常识,但寓教于乐的方式的确很吸引人,不知不觉我也跟着他的思路活跃起来。
  由此想到,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重点之一是要启发民智,普及基础的科学与专业知识。如果精英都挤进实验室里忙科研,虽然可以出大师,但不能拉高科学知识在社会中传播的平均影响力。民众需要普及真正的科学知识并建立基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从电视上推销保健食品的广告或者传播喝绿豆汤、吃红薯的伪营养专家那里去获得掺杂了商业利益的专业知识。由这些人云亦云、口口相传的途径获得的往往是伪科学,最终误导民众,甚至损害国民的健康。
  所谓国富民强,不仅是物质上的丰裕,更重要的还有文明程度与科学素养的提升。一个具备了善于学习、正确思考、理性建设等科学素养特质的社会,一定是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这个素养不仅要考察平均值,还要考察标准差或是极差,通俗来讲,就是知识财富的平均化。在笔者看来,博士学位的人口比例不应该比义务教育普及率或者扫除文盲的比例更重要,就像站在上海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下,看到的不是全部的中国,全面而真实的中国需要到更广阔的西北高原与戈壁、西南山区与盆地、东北的白山与黑土中深入了解。
  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看待个人与社会,并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科学总是距离真相与真理最近。说到底,科学素养是一种广义的方法论,宏观上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微观上能够提高个人的文明素质与个性魅力。
  从讲座现场英国大爷的绅士风度和大妈的优雅美丽,笔者又延伸思考了另外一个与文明程度有关的话题。当下的中国社会,已经实现“仓廪实”和“衣食足”,在物质层面上,中国“土豪”甚至已经名扬世界——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老佛爷奢侈品店,出手最大方、让店员咂舌的永远是中国人。但应该与“土豪”身份相匹配的文明修养却极其缺乏:消费上虽出手阔绰,但缺乏独特的眼光与独立的判断;生活上虽讲究舒适与享乐,但缺乏与个性相匹配的品位与内涵;时尚上虽追求大牌效应,但尚不具备真正的优雅与美感。要知道国外的“土豪”,向来朴素、简洁,即使T恤、牛仔裤装束,也从不缺乏绅士风度与理性思考,高贵与文明总是表现在日常的“礼节”与“荣辱”之中。
  反观国内社会,浮躁的消费主义也深深影响着科学研究:过于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和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真正的公众启智。我们的社会导向中,有没有把科普程度作为文明进步的衡量指标之一,哪些是影响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讲座散场时,笔者才发现全场只有我一个东方面孔。为什么英国当地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华人留学生一个都没来,难道他们对这样生动的科普讲座都不感兴趣吗?坐上公交车之后我明白了:车上的中国面孔几乎都拿着手机刷微博、玩游戏、看视频,而英国人却常常是抱着大部头的书在读,认真、沉静、深思、美丽,这才更像是学习型社会。
  从一场普通的英国科普讲座延伸出这么多思考,或许有“崇洋媚外”之嫌,但,好的洋派作风,为什么不能拿来主义呢?
  (本文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