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10年守护,父母悉心照顾,让他感受浓浓温情
“星星的孩子”也能享受快乐
2014年04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02年春天,刘蕴中出生的第二年,家人感觉他有点与众不同。后来,他被诊断为自闭症。这个可怕的词,瞬间让整个家庭懵了。
  “儿子2岁多时,几乎没有语言。当时,我一直以为他说话晚。他爸爸说话也很迟。对此,全家人也没再放在心上。”周蕙说,在南京求医时,听到一家医院的诊断,顿时感觉天要塌了下来。
  冷静下来后,“转念想想,既然儿子降生到我家,能遇到这么多爱他、疼他的一家人,对他来说是一种幸福,老天是特意安排我来照顾这个孩子的。”周蕙说。
  家人带他曾辗转多地求医,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听到孩子第一次叫我妈妈时,我激动得哭了,眼泪根本止不住。”周蕙高兴地说。
  2004年,不到5岁的刘蕴中,每天坚持一对一家庭训练、学钢琴、学发音,学会了骑自行车、滑滑板……如今,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刘蕴中生活能够自理,心理素质、健康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活、思维形式等也有很大进步。
  “入学后,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起初会在课堂上经常喊叫,到处乱跑,影响课堂秩序,但老师刘丽娜进行不厌其烦的纠正。很快,孩子能在教室里安静地写字,按时上下课。学校并没有因为他是自闭症的孩子而冷落他。”刘蕴中的姥爷说,来自社会的关爱也启迪着孩子的心灵。
  “我的最大愿望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去当一名潜水员、海豚训练师;或者通过好心人的帮助,参加特殊人运动会;或者他的某一个长处,得到了别人的欣赏和认可,他能够快乐地活着,这就够了。”刘蕴中的家人希望,社会各界给这些“星星孩子”的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10年的艰辛,只为孩子幸福
  1日,南屯矿校,身高1.75米的刘蕴中做完课间操,根据老师的口令,和同学们一起排队,走向对面的操场。
  和10年前一样,他的姥爷总会出现在不远处,守望着他。
  背诗、唱歌、滑板、算数、识字……懂得关心人,生活能自理,这让他75岁的姥爷很满足,也看到了整个家庭守护的成果。
  刘蕴中的表现没让家人失望。2010年,妈妈周蕙(化名)带他去杭州极地海洋世界,进行一个月的海豚伴游活动。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周蕙有了惊喜的发现,“儿子很喜欢海豚、喜欢水,而且也酷爱游泳。”周蕙说。 
  “儿子的游泳一学就会,在老师的帮助下,各种动作做得也特别标准。”周蕙说,他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的内心并不苍白无奇,只是不善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多一些坚持和引导,他也会表达出心里的绚烂星空。
  刘蕴中学习游泳期间,很多人都很关心,游泳馆的负责人还找来了教练,手把手地教他。周蕙介绍,现在50米长的游泳池,游十多个来回很轻松自如。他还学会了仰泳、自由泳,一次能游近2000米。
  刘蕴中的幸福来自整个大家庭。每天早上,妈妈给他上两次课。清晨,和他传球300个,推球200个;蹲着走60米,下蹲练习50次。晚上,再给他上一小时的课,还教他练电子琴、翻筋斗、仰卧起坐等。
  姑姑也很关爱这个侄子,经常带他去人多的地方玩,让他数数、念车号、识字,学认钟表、人民币。
  已然迈过45岁门槛的周蕙,看着英俊帅气的儿子,心里多少有一些安慰。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学会的东西忘不掉,教会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对于孩子,我们不放弃,有信心,我陪了孩子10年,我们要走出一条路。”刘蕴中的姥爷坚定地说。
不仅有特长,还懂得关心人
  眼前的刘蕴中,身穿蓝白相间的校服,在邹城市南屯矿校的操场上,踏着轻盈的步子。可当你静静地凝望一会儿,就能发现他的眼睛里传达一个寂寞的世界。他是一名自闭症患儿,但在家人的呵护下,他变得不再那么自闭了,不仅学会了游泳等特长,而且还懂得关心人。
  本报记者 李倩
  阳光照在刘蕴中脸上,微笑中透着清澈纯真。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