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带头捐器官,身教胜言教
2014年04月0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4月2日,由中国红会和国家卫计委主办的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宣传普及活动在北京举行。在活动现场,陈竺、华建敏、李金华等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登记捐献器官意愿。
登记意愿是器官捐献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在中国只有极小比例的人愿意参与其中。观念的转变和奉献精神的唤起,需要榜样的力量。国家高级领导干部在公开活动中登记捐献器官意愿,无疑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作为人类医学发展的成果,器官移植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长期缺乏有效的工作体系,中国器官短缺状况十分严重。不少人愿意在他人遭遇灾难时慷慨解囊,但捐献“受之父母”的身体器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目前,全国器官捐献志愿报名登记人数仅有2万名,与13.4亿的人口总量、30万例的器官需求量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明明已经具备技术手段,患者却仍要面临死亡,假如这样的困局得不到破解,对每一个人都意味着潜在的风险。
能否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器官捐献事业的前景至关重要。很多医疗系统或相关领域的领导干部,也在呼吁以公民捐献为主体的器官捐献。而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选择捐献遗体的大多数是普通老百姓。这样的事迹虽然令人感动,但很多人还是改不了老观念,下不了决心。
转变观念、移风易俗,总要有带头的,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谁来做这个榜样。从以往各项公益事业中也能看出,越是有名望、有身份的人,对社会的影响力就越大,他们的行为更容易被公众效仿。去年中央就印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导向意图不言自明。此次,多名国家高级领导干部公开登记捐献器官意愿,也是在以实际行动唤起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变。
领导干部历来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例如中央号召的厉行节约,就是先从党政机关开始推行的。对于关系到很多人生命健康的器官捐献事业,同样需要更多的领导干部,给社会公众做出表率。干部带头,万事不愁,所有倡导群众做的事情,干部都应身体力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