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习近平欧洲行的“营销手段”
会讲故事的大国推销员
2014年04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新华社发
     当地时间1日下午,习近平离开比利时启程回国。在国际格局面临激烈变动的当下,此次欧洲行是对中国形象的一次完美推销。而尤其耐人寻味的是习近平所采用的“推销”手法,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浸透了欧洲文化味的故事,用这种欧洲人听得懂的语言,拉近了中欧的关系。
本报记者 王昱 撰稿 
为经贸往来 架起合作之桥
  当地时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用“桥”含义比喻其欧洲之行就是“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布鲁日在佛兰德语中有“桥”的意思,由流经市内的莱伊河上的一座古罗马桥梁而得名。
  明眼人不难看出,在此次欧洲行中,欧洲各国对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的兴趣更甚往日。改革开放以来,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极大降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成本,如今,抓住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机遇,抢搭中国的“顺风车”成为了欧洲各国借以摆脱经济危机的不二选择。因此从荷兰、法国、德国到比利时欧盟总部,各方均竭力比拼,试图说服中方,他们是中国在欧洲最合适的合作伙伴。《金融时报》报道,习主席访法期间,法官员对德中贸易远超法中贸易这一点颇有微词,希望中方能与法国加强合作。欧洲各国的急迫从中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欧洲对中国存在加强经济交流的迫切期望,习近平此行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被外媒评价为“一路顺风”。在他到访前夕,中欧之间许多悬而未决的纠纷得到解决,包括一项针对中国移动设备企业的反倾销调查。而就在演讲当天,习近平还争取到欧盟支持中国加入由美国主导的全球服务贸易协定谈判。此举标志着,中欧之间的“桥”在此次欧洲行之后,必然越来越宽阔。
熊猫与唐装 为形象加分
  当地时间3月30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天堂公园”里,习近平主席与比利时国王菲利普一起为大熊猫的新家揭幕。曾有外媒把熊猫称作“完美的外交官”。路透社在报道中说:“大熊猫星徽和好好是中国运用熊猫外交促进与全球各国关系之传统的一部分。”然而事实上,此次习近平访欧,为中国形象加分的并不止于熊猫。
  3月22日晚,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在王宫为习近平举行盛大国宴。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中式服装,出席国宴。3月31日晚,习近平和彭丽媛再次着中式服装出席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在拉肯宫举行的国宴。有分析称,按照西方的习惯,在这种场合一般都穿燕尾服,但是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太相符。穿中式服装,既彰显民族文化,更显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除了熊猫与唐装,细心的人会发现,习近平还着重于在演讲中提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德国柏林及比利时院发表的公开演讲中,他多次引用“和而不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等诸多谚语和俗语,充分展示中国气质,力度罕见。
中国不是 “墨菲斯托”
  当地时间3月28日,习近平在柏林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引用歌德名篇《浮士德》,指出中国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很多中国人也许十分陌生,但德国人一定能会心一笑。因为这个比喻恰好解开了他们对中国的心结。
  墨菲斯托是歌德巨著《浮士德》中的魔鬼,在故事中,老去的浮士德年华不再,因此受了墨菲斯托的引诱,将灵魂卖给它以换取青年的活力。在现实里,由于深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如今的欧洲的确有点像那个老迈的浮士德,一些欧洲人担心,与中国加快合作的代价,将是不得不在许多价值观问题上与中国妥协,使欧洲像浮士德那样“丧失灵魂”。
  为了破解欧洲的这个梦魇,习近平引用德国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讲述中欧交往的必然与重要,用来强调中国梦与欧洲梦的交融对接。
  德国《每日镜报》发表的评论称:“习近平此行努力消除了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欧洲应当陪伴一个强大的中国前行。”的确,正如习近平在演讲中所引用古语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欧双方完全可以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并肩前行。而此次习近平的欧洲行,为这一前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