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女子绣出《清明上河图》
十字绣全长6.7米,前后花了四年半时间
2014年04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病房里,6.7米长的十字绣被展开。 本报记者 郭庆文 摄
     用了70多种颜色,绣断数十根钢针,花四年半时间,在轮椅上绣出一幅长6.7米、宽0.7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而作者,是一个瘫痪了12年的女子,她叫杜风秋。

  本报记者 郭庆文 实习生 杨晓惠                              
  4月1日上午10点,在聊城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杜风秋被丈夫宋金见抱到病床上,丈夫小心翼翼地搬着她的双腿,缓缓放平。见到记者,杜风秋非常热情地打招呼,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今年是本命年,孩子们给买了双红袜子,可还是没挡住这病灾。”杜风秋自嘲地说,脚上的皮鞋是女儿前两年给她买的,一直没舍得穿。现在脚上没力,穿不了拖鞋,正好用上了这双皮鞋。 
  2002年,杜风秋36岁,正是她的本命年。那年开春以后,杜风秋一大早出门去西瓜地干活,在路过村里一座桥时发生意外,连人带车翻入桥下,造成腰脊椎粉碎性骨折。从此她只能坐在轮椅上,这一坐就是12年。当时闺女12岁,儿子才4岁。
  杜风秋的丈夫宋金见今年45岁,比杜风秋小3岁,但双鬓已经花白。为了预防肌肉萎缩,12年里,不管干活回来有多累,他每天晚上都要给妻子按摩一小时。
  但没想到厄运在12年后再次降临。2014年3月初,杜风秋发现胸部有个疙瘩,很痛。在县医院的诊断结果为乳腺癌,宋金见带着妻子到聊城、北京再次检查。
  3月15日,杜风秋确诊为乳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宋金见悄悄地对记者说,妻子还不知道她的病情。
瘫痪12年,半月前查出乳腺癌
花了4年半,绣出清明上河图
  在病床左侧墙边,一个用蓝色窗帘细致包裹的卷轴,承载着杜风秋这些年的坚持和梦想。它是一幅耗时4年半,用了70多种颜色,绣断数十根钢针,终于完成长6.7米,宽0.7米的清明上河图绣品,这一切都是杜风秋在轮椅上完成的。
  2009年,在天津打工的女儿为了给杜风秋排解烦闷,将一些小的十字绣样带给她。“后来,听亲戚说绣十字绣还能挣钱,我当时就动了念头。”
  “外甥送了我一套清明上河图的十字绣和全套的工具。”在2009年7月,在屋子里搭起展板,备好各色针线,杜风秋在轮椅上开始了清明上河图的绣制。
  “楼房、人物特别多,绣起来也很考验耐心。”杜秋风说,整个作品用了70多种颜色的绣线,连最普通的一棵树都要用6种颜色,最难的还是绣人物,要先用相应的颜色绣好方格,再用黑线钩边。她说,一个人物高不过2厘米,但要看到上衣、裤子、鞋子的轮廓。
  宋金见说,除了做一些家务和下肢按摩,妻子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要绣十字绣。
  如今,杜风秋的手指关节已经严重变形了,眼睛也花了,还得了颈椎病,手指、脚趾也都是冻疮,但在病房里打开这幅十字绣,杜秋风轻轻抚摸自己的作品,她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
  杜风秋瘫痪后每天都会写日记,“《清明上河图》之风雨患难十二年”是杜风秋医院随感中的一句话,更是她和丈夫宋金见风雨患难的真实写照。在这句话旁边,是杜风秋自己画的一幅小画:一个带点小胡子的男人背着一个女人走,一眼就能看出画的是她和丈夫。
  在医院里,丈夫和女儿、女婿轮流照顾着杜风秋,16岁的儿子在外打工挣钱。免疫力的下降,造成她从4月1日下午开始发烧,一直持续到4月2日。杜风秋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也不知道这些钱是哪里来的。“他们都不告诉我,怕我多想,只是跟我说让我别操心钱的事。”她说。 
  其实杜风秋心里都清楚,这些年自己瘫痪,丈夫只能打些零工,家里不仅没攒下什么钱,还欠着外债,住院的花费肯定没少让丈夫和孩子费心。“最对不起两个孩子。”提前一双儿女,本来乐观带笑的杜秋风满眼含泪。她说,女儿很小就去青岛、天津打工,本来学习很好的儿子去年也辍学,离开高中,到北京打工。
  宋金见说,从3月初开始检查到住院,已经花费了5万多,都是亲戚朋友们帮忙凑的。冠县斜店乡辛庄村村支书李振高表示,已经将杜风秋申请低保的材料上交,正在等待审批。李振高说,辛庄村的村民们听说杜风秋的事后,都很关心她,也很想帮助她。最近,村里准备搞一个捐助活动,希望可以帮助杜风秋。
  “别人做了手术就好了,还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我就是做了手术还是不会走路,还是家人的负担,我不知道还要累赘家人多久。”杜秋风说,现在,她想把这幅清明上河图卖了,补贴家用,减轻一点家人的负担。
欲卖心爱绣品,减轻家庭负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