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挣钱的公厕只能成商亭
2014年04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引入先进设备方便群众,初衷值得肯定,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怎样把好事做好。面对公厕和商亭的“冰火两重天”,如何处理城市设施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值得城市的管理者深思。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几年前打着公益旗号进入省城济南的移动生态公厕,如今已基本处于“偏瘫”状态:作为商亭的一边红红火火,作为公厕的另一边则多数“罢工”或“半罢工”了。(本报今日A05版)
  引入先进设备方便群众,初衷值得肯定,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怎样把好事做好。面对公厕和商亭的“冰火两重天”,如何处理城市设施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值得城市的管理者深思。至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善后,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
  既然是公厕,目的就是方便群众,采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也无法改变它的公益性质,更不能成为相关职能部门推卸责任的理由。表面上看,设备是企业生产提供的,由自负盈亏的承包者经营管理,政府没花一分钱。但公厕毕竟建在公共场所,功能是为群众提供“方便”。保证公厕发挥作用,显然是城市管理者应尽的职责。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遇到承包者不配合、时间久远难以联系厂家等诸多困难,但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才是应有的态度,若是过多强调客观原因,难免会给人推卸责任的感觉。
  事实上,这些现实困难包含着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城市管理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吸取。城市设施事关群众利益,尤其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使用,更要把功课做足。这就需要管理者在新设施引入之初,就对它的性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日后的使用也做好计划安排。事实证明,这种依靠粪便自动打包的公厕,技术上并不成熟,很快就在不少城市遭到淘汰,而合同中缺乏对承包者的具体约束条款,也给监管工作埋下隐患。这些陷入“偏瘫”的公厕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无疑是生动的提醒。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罢工”的公厕旁边,商亭却仍能正常使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市场化的运营方式下,承包一间公厕需要支出几万到十几万元不等的费用,其中包含的经济利益不言自明。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究竟哪家企业能够成为公厕的提供商,谁又能够获取承包资格,也决定着利益的归属。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善始更要善终,若是有好处的时候高歌猛进,需要“擦屁股”了就不见踪影,这种管理思路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好在2008年以来,济南市免费开放了800多座公厕,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移动生态公厕“罢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尽管如此,那些处于“罢工”或“半罢工”状态的生态公厕,仍在时时提醒着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克制趋利冲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