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
一座烈士祠堂的记忆文/本报记者庄文石李涛片/本报记者孙国祥
2014年04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4年的4月5日,将是我度过的第68个清明节,每年的清明,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参观、凭吊。但今年,我的老朋友陈光聚,一位陪伴了我34个年头的老兵,却已长眠地下,永远不会再来了。
  还记得那是1946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昌北县政府主持修建了我,一座坐落于现昌邑市龙池镇北白塔村的小四合院,里面摆放着391位烈士的灵位,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这里又先后竖起了139位烈士的灵位。
  随着烈士灵位越来越多,1979年,镇上开始招人来看守烈士祠,但是所有人心里都明白,到我这里来并不是一个好差事,想想也是,寻常人有谁愿意住在墓地里呢?况且在这里工作待遇也不高,即使是物价飞涨的今天,一个月的补助也只有200元钱。
  但陈光聚来了,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带着老伴和战场上留下的一身伤病住了进来,这一住就是34年。这么多年来,老陈打心里把我和这些烈士当成朋友来看待,要不然他哪能对这些烈士如此熟悉呢?一排一排的烈士灵位,里面有几个团级干部、营级干部、连级干部甚至他们的名字、家乡和牺牲时的情况,他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在我这里,还有一位特殊的烈士,他叫陈光进,是老陈的亲弟弟,当年老陈离家时,弟弟只有8岁,从那个时候起,兄弟两个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我经常听见老陈在聊天时向别人念叨,说自己很愧疚,没有尽到一个当大哥的责任。
  烈士祠堂的日常生活是很清苦的,除了一年当中的几个重大节日,在我这里陪伴他的就只有老伴和几只鸡鸭,一台老式电视机、一张床、一张老旧的方桌和几把凳子是他和老伴唯一的家当,但我从没听老陈抱怨,他总是和别人说,每次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自己总觉得心里欠他们的,而这里的烈士也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自己能够在这里陪伴他们已经感到很满足。
  实际上,老陈不是没有享清福的机会,2006年的时候,镇上的敬老院面向全镇招收老人,北白塔村推荐了老陈,但他没去,说离不开这些老朋友。后来市里的一位干部来我这里参观,周围人劝他趁机向领导申请提高待遇,老陈憋了半天,跟人家说拨钱把烈士祠堂再修一下吧。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后来老陈的奉献终于被认可了,在各大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之后,老陈成了2009年度的感动潍坊人物。
  如今,老陈已经长眠于昌邑文山的一处公墓,镇里也安排了他的替代者,62岁的魏铁良老人,也是一名老兵,相信他会继承老陈的志愿,将我这里的烈士们照顾得好好的。最后我要向我的老朋友陈光聚说一声感谢,感谢他34年来对我的照顾和陪伴。虽然他已永远离开了我,但我的心里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老兵永远不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