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发出最后的光亮
105位市民志愿捐献遗体器官
2014年04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聊城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有一处器官捐献宣传平台,供市民投递捐献志愿书。          本报记者 王尚磊 摄
     本报记者 王尚磊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这个寄托哀思的时间节点,总有一些人让我们铭记,在过去的几年里,聊城有12位市民在去世后无偿捐献了遗体和角膜。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摈弃陈规旧俗与偏见,志愿将自己百年后的遗体、角膜无偿捐献出去,目前报名捐献遗体、角膜的志愿者已达到105人。 
农村老大娘感恩要捐献遗体
  记者从聊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全市已经有105位市民提前安排身后事,表示去世后无偿捐献遗体角膜,就连农村的老大娘们也在说服家人后加入到这个光荣的行列中。 
  聊城红十字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茌平县菜屯镇的两位老大娘一起来到办公室,要求去世后捐献遗体和角膜。两位老大娘穿着朴实,一位70多岁,一位60多岁。 
  “我好多年前就有这个想法,死了以后把遗体捐出来,也算给国家做点贡献,还给孩子减少负担。”其中一位老大娘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交流时说起了捐献的想法。
  记者了解到,这两位老人都是低保户,她们有捐献遗体和角膜的想法时,家里人都很反对,她们在做通了儿女们的工作后才来到红十字会登记。其中一位老人说,她吃国家低保多年了,身体不好,整天吃药,去世后一定要把遗体捐献出来,让医学院的学生研究研究,算对社会有个交代。 
12位市民成功捐献遗体、角膜
  为了让市民们了解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红十字会在医院设立了宣传平台,并有志愿书回收口。截至目前,全市报名捐献遗体、角膜的志愿者已达到105人。其中有6位市民去世后成功捐献遗体,6位市民去世后成功捐献角膜。2008年,莘县高三学生张道涵的角膜成功地由山东省眼科医院专家摘取,遗体由山东大学医学院接收,成为聊城市首例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人。
  聊城市荣誉市民、96岁的美籍爱心人士牧琳爱因病在聊城去世,按照她的遗愿,她捐出了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记者了解到,2014年3月17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对此聊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遗体和器官者将有所增加,会推动这项公益事业的发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器官捐献协调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职业,协调员们做的是幕后工作,他们面对的场景是生离死别,他们奔走在各个病房,为能有人捐献器官鼓与呼。 
  记者了解到,做器官捐献协调员,首先是发现潜在捐献者——经医院救治无法逆转的病人,然后联系专家评估小组对捐献者进行评估,看是否适合移植,是否处于脑死亡状态,在联系专家评估小组的同时,还要对病人家属讲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因次她也常常遭到患者家属的误解。 
  陈艳是聊城市人民医院的一名义务工作者,因同事公认她最有亲和力、有爱心,她就成了医院的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上岗以来,她和同事做通了多个脑死亡家属的工作,让更多等待器官的患者得以生存下去。 
  陈艳说,她最不愿看到捐献者家属痛苦的一面,所以她不刻意的去完成任务,而是把每一个潜在的捐献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对待,尽量减少捐献者家属的痛苦。
常被误解的捐献协调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