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烈士陌生的亲人
2014年04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无名烈士纪念园。
     烈士爷爷,成为一代代后人成长故事里的传奇;无名烈士迁葬之后,平原县王凤楼镇李大鼻村村民仍延续坚持了七十多年的老传统,坚持每年大年初一和清明节祭奠全村人内心的精神丰碑……
  在这个清明时节,随着韩国归还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消息传来,越来越多的健在老兵,盼望曾经的战友能魂归故里,散葬的烈士遗骸能回归革命烈士陵园,寻找、还原烈士家族的家族史,成为每一位烈士家属的意愿。
  与时间赛跑,还历史的债,让陌生的亲人,永远安放在后人最柔软的内心里。
传说中 的爷爷
  4月3日早上,吹绿柳树的春风有些凉,却没有阻挡弭少宇去祭奠先人的脚步。尽管要祭奠的这个人,他从未谋面。
  儿时,奶奶给他讲的战争年代的故事,成为弭少宇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忆。指着一位名为弭凤德烈士的名字,这位中年汉子向每一位扫墓的人重复奶奶讲过的那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他的爷爷弭凤德。当时,弭家在临邑县是大户人家,颇有学识的弭凤德写得一手好字,20岁出头就当兵入伍。在一次敌机来袭时,还未掌握面对空袭时逃生技能的他在敌机袭击下,英年早逝。
  每一年的清明节,弭少宇都会带着小儿子来到这里,给他讲这段虽陌生却重复过无数遍的故事。
  在年少的岁月里,听到这些家族史,弭少宇了解到,弭姓祖上多秀才,明清时多有为官者,这让他觉得光荣无比。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人,弭少宇觉得现在和平富裕的生活,是祖先用鲜血换来的。
  “今年我自己来,还有个特殊的任务。”弭少宇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往手机里输入弭姓烈士的名字。“弭姓的人,基本都是弥衡(东汉末年辞赋家,今临邑德平人)的后人。”他说,光他们村烈士就有十几个。
  随着年龄增长和子女长大,搞文化研究的弭少宇对爷爷的故事有了新的思考。他总觉得家族历史应该更系统更长久地传承下去。
  弭少宇说,他已经准备组织成立弭姓老乡会,通过文本形式把这些弭姓烈士的故事永久地传承下去。
  随着村里上岁数的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人相继去世,挖掘陌生却又让他倍感自豪的祖辈们的故事,让弭少宇有了与时间赛跑的危机感。
  毕竟,靠老人讲故事般口口相传的家族史,总会在传递的过程中失去其原有的完整性。况且,现在的孩子成长在信息爆炸时代,能否自觉传承这些家族史,也很难说。

李大鼻村人的牵挂
  李付强算了算时间,紧着在自己的地里忙活。因为还有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又是需要他带着全村村民祭拜烈士墓的时间了。
  除了清明节,还有每年的大年初一,到无名烈士墓扫墓已经成为全村人的传统。到目前,这个传统已经坚持了70多年。
  今年43岁的李付强是平原县王凤楼镇李大鼻村党小组组长,除了小时候跟着大人在大年初一和清明节到村东头祭奠革命先烈外,他在李大鼻中学上学时,学校总会组织集中的祭奠。
  当时,学校还会请来村里熟悉这段历史的老人到现场给全体学生讲述当年的历史:1942年腊月,来自平原、禹城、陵县的地方干部及部分区队武装800余人集结在平原王凤楼一带,遭到日伪军8000多人扫荡……
  敌我数量的悬殊,造成我方300余名战士牺牲。附近各村群众连夜掩埋300余名烈士,其中42名埋葬在李大鼻村。其中,有1名烈士是陵县人,被亲属认领后将尸骨迁葬。
  没有详细文本记载,也没有铭文碑刻,只有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靠老人口口相传,烈士的抗日故事在这里清晰地流传了70余年。
  直到2011年,烈士遗骨要迁葬的消息传来,好多村民不愿意。“守着烈士墓,祭奠烈士已经成了全村人的习惯了。”李付强说。
  所有村民到场,拿着铁锹默默地挖泥土,些许抽泣声中,伴随着村民的情感释放。2011年5月15日清晨,当41名烈士迁葬德州市无名烈士纪念园时,全村村民齐齐地跪下,用这种原始的礼节为烈士送行。
  三年过去了,李大鼻村村民祭奠烈士墓的老传统,并没有因烈士遗骨的迁葬而停止,而是继续坚持着:每年大年初一,村民无论长幼拜完年,都会到烈士墓前“拜年”。
  迁葬之后坟头已用水泥砌好,每年清明仍坚持来拔除坟头杂草。李付强说,烈士抗日故事已经成为每一位村民的成长故事和心里面的一座丰碑。
更忙碌的讲解任务
  一名受伤的战士高举双臂,奋力的托起日月,这座名为《托起》的主题雕像下是一片葱郁的绿草地,与之一路之隔还有《守望》和《思念》的雕塑,一旁散落的红沙岩雕刻的战争残骸小品,引起人们的无限思念和遐想。
  没有单独的墓碑、没有铭刻姓名的碑文、没有集中的事迹展示,与有姓名的烈士墓碑相比,无名烈士墓显得低调得多。前来祭奠的群众走在这里不仔细看总会以为这是烈士陵园的雕塑,而不会认为地下迁葬了350余具无名烈士遗骨。
  4月3日,德州市革命烈士陵园主任国林平早早来到这里,尽管还没有到祭奠高峰期,但园内仅有的两名讲解员总是不够用。
  在无名烈士纪念园旁,国林平会经常客串讲解员。国林平介绍,无名烈士按照数量,每位烈士都单独安葬在一座墓穴里。所有墓穴都埋葬在地下,地上除了雕塑,没有墓碑。
  在雕塑的正面,有一本石刻的《无名烈士祭》,在墓穴上面一块毛体书写“无名烈士永垂不朽”泰山石,表达了烈士精神永存,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中国稳如泰山、坚如磐石。
  烈士的事迹鲜有人知晓,烈士的身份已经成谜。国林平说,这一部分的讲解是最需要的——“无名烈士主题雕像高5.41米,意寓‘我思念你’”、“平原县李大鼻村村民守护无名烈士近70载”……每当有参观者走到这里,这里便成为讲解的重点。
  德州市民政局优抚科副科长袁志勇告诉记者,不少散葬的烈士墓在农村耕地开发、水利设施维修,加上自然风化,导致烈士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
  他们以战争年代德州境内发生的历次大小战役为考据,经过考查核实,又找到了178处掩埋无名烈士的坟墓和350余具遗骨,其中女烈士遗骨4具,并集中迁葬在无名烈士纪念园内。
援朝老兵的最后心结
  今年清明节前,韩国归还了部分中国志愿军遗骸,这让临邑县临盘镇的王老先生看到战友遗骨回归的希望。
  3月24日,王老先生致电本报,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战友遗骸回国。据他讲述,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在朝鲜住过一段时间,直至1957年从朝鲜回国,他牺牲的战友却都长眠于朝鲜。
  看到韩国归还中国志愿军遗骸的报道,他看到人们对烈士的尊重,希望在有生之年也能看到自己的战友英魂归来。
  据临邑县临盘镇负责优抚工作的齐培民介绍,像王老先生这样健在的援朝老兵已经所剩不多了。最初从朝鲜归来的老兵有数十人,目前仅剩五六个,而且岁数都超过了85岁,好多人只知道有战友埋葬在朝鲜,却连名字都忘却了。
  据介绍,临邑县已对全县2449个零散烈士墓以及15座烈士纪念碑、塔进行迁移,烈士墓区按照全县12个乡镇(街道)的地理位置进行安葬。目前已完成迁移以及纪念馆建设工程,整个陵园的绿化及附属设施也已投入使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