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巍梆子剧团:拯救百年庄户戏
2014年04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郭延冉
  随着娱乐形式多样化,喜欢看戏、唱戏的人也逐渐呈现老龄化,地方传统戏尤其是庄户戏在传承上经受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牛泉镇蒲洼村传唱了二百多年的东巍梆子似乎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不能让村里传唱百年的庄户戏断在我们手里。”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东巍梆子逐渐被冷落的现状,牛泉镇蒲洼村村支书蔺长峰说。2013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村里成立了东巍梆子剧团,重新搭起舞台,从春节至今在村里办了近20场文艺演出,让三十多年来被大多数村民“束之高阁”的东巍梆子重新唱响。

  88岁的王清吉唱起东巍梆子来铿锵有力。
清朝末年“外来戏” 一唱就是二百年
  “俺们村的东巍梆子其实跟莱芜梆子流传时间差不多,都是始于清朝末年,至今有200多年了。”79岁的剧团副团长李连锋说,听村里老一辈的讲,当时在泰山附近两伙要饭的凑在一起,边唱戏边要饭,渐渐形成了现在的东巍梆子唱腔。团长蔺长峰介绍,这个戏是从泰安一带传过来的,泰山以东包括我们这个地方叫它‘东巍梆子’,泰山以西称为‘山后梆子’,因此他们为新成立的剧团取名“东巍梆子剧团”。
  “这个是我,那时候还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呢。”李连锋指着家里墙上挂着的一张1962年的老照片,照片上是28名剧团成员,清一色男人,那时候女人还不兴学戏唱戏。当时的剧团还没有名字,村民都称它“蒲洼村业余剧团”。剧团之所以挂上“业余”二字,是因为剧团是自发组成的,活动经费也都是剧团成员个人出的。“我们从小就喜欢听这个戏,也爱唱,就自发到会唱的师傅那里去学习。当时大家都是拿了家里的粮食来凑份子置办戏服、道具。逢年过节就为村民们唱一唱,上台的感觉忒好了。”79岁的刘道美提起年轻时学戏唱戏的经历十分兴奋,就像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她是李连锋的爱人,也是剧团的老戏骨,常扮穆桂英等旦角。
  “俺这个戏比莱芜梆子还高亢,不信我给你唱几句听听。”听说记者来采访,剧团年龄最大的王清吉便要唱几句。蔺长峰说,88岁的王清吉虽年事已高,但参与剧团演出却十分积极,唱起戏来更是有激情。“年初一在村里办晚会,淸吉老爷非要上台唱,我们怕他在台上摔倒,特意让他拄着拐棍,没想到他唱得太投入了一下就把拐棍撇一边了,吓了我们一跳。”

抗日时戏台上传过信号,文革前走向鼎盛
  蒲洼村的业余剧团当时在四里八乡的知名度很高。逢年过节蒲洼村的戏台一搭起来,村里就热闹了,想学戏的人也越来越多。据李连锋介绍,剧团最鼎盛的时候是文革前几年,成员达到了80多人,一度经常去新泰、沂源、泗水等地演出。文革期间“破四旧”,剧团改唱革命样板戏,一些剧团成员想尽法子保留起了一些当时的旧戏服。“你看,这些戏服虽然破旧,料子都好着呢。”说着话的功夫李连锋从家里找出几件款式陈旧的老戏服,还有一个流传至今有近200年历史的弦子。“前段时间刚摔了一下,得修补一下才能用。但这绝对是我们剧团传下来的古董了。”68岁的刘西荣拿起弦子随手拉了几下。
  蒲洼村的业余剧团不仅起到了娱乐村民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还立了功劳。王清吉讲,1942年左右鬼子在牛泉一带进行大扫荡,想剿灭八路军的主力营。“那时候我们在台上唱戏,用戏文传递信号,还让八路军穿上我们的戏服,护送他们逃过敌人的追剿。”年事已高的王清吉吐字已经有些不清晰,但提起抗战时期的事情十分激动,反反复复讲述着他脑海中那段残存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式微,为救戏成立新剧团
  在李连锋家里挂着的相框里,摆放着多张剧团成员的合影,但直到2012年,人员数量似乎都没有1962年那张老照片上多。“年轻人在外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来剧团唱戏演出都是自愿的,没有报酬,新学戏的自然越来越少,戏班里渐渐只剩下一些老戏骨了。”蔺长峰说,从改革开放以后,剧团越来越萧条,由于人员不好组织,东巍梆子在村里演出的场次也越来越少。
  年轻人不愿唱戏,但剧团的老戏骨们却割舍不下,他们在农忙之余经常凑到李连锋家里,一起唱几出过过戏瘾。“过去我们一闲下来就唱戏,不让唱就憋得慌。”刘道美说他们这代人对东巍梆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戒不了。
  “不能让村里传唱百年的庄户戏断在我们手里,必须得让它重放异彩。”蔺长峰说。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李连顺经营音响设备,接触过不少民间艺术团体,他也深感保护传统戏曲的重要性。蔺长峰在村里组织剧团成员,熟悉业务的李连顺就负责到文化部门申请政策支持、跑注册,经过近四个月的筹备,东巍梆子剧团于2013年4月成立了,并顺利通过了注册。为了繁荣村里的文化,剧团以东巍梆子戏作为主打,还设立了舞蹈队、曲艺队和少儿高跷队。
  “市里文化部门给了很大的支持,朋友李连顺也慷慨相助,为我们添置了很多服装道具及音响灯光设备,老戏骨们高兴得不得了。从成立至今,我们的演出已经不下40场了,感觉东巍梆子又活过来了!”蔺长峰说。“缺少年轻的戏班成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要将东巍梆子传承下去需要培养更多年轻的接班人。蔺长峰表示,要继续向市里的文化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争取更多在全市范围内演出的机会。“争取到资金的话,每年寒暑假送村里对戏曲感兴趣的孩子去专业的戏班学习基本功,让我们村唱了百年的东巍梆子更好地传承下去。”

  李连锋向记者展示剧团多年来积累下的道具、戏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