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坍塌为“快餐化”建设敲响警钟
2014年04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楼房坍塌事件足以让人警醒:“快餐式”建筑的报复性后果开始显现,亟待补救措施消除隐患;未来应从中吸取教训,以较为完善的责任监管体系,杜绝建筑业内的所谓“质量报复周期”。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最近几天,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浙江奉化的一栋发生坍塌的居民楼。这栋导致1死6伤的楼房在坍塌之时,还远不到“而立之年”。令很多人担忧的是,这或许意味着城市中大量存在并使用着的“80后”、“90后”楼房,开始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在多数人看来,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安居乐业”,居住房屋的质量与此息息相关。近年来多起楼房坍塌事件足以让人警醒:一方面,“快餐式”建筑的报复性后果开始显现,亟待补救措施消除隐患;另一方面,未来应从中吸取教训,以较为完善的责任监管体系,杜绝建筑业内的所谓“质量报复周期”。
  就整体而言,楼房“夭折”很大程度上源于“快餐化”的建筑业。成为事故主角的楼房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彼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规范标准跟不上建设速度,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而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对此的说法则是“只能持续25至30年”。与此相关的则是房产交易的“快餐化”,刚需者更关心区位、价格等因素,投资者则强调增值空间,而在交易过程中,房屋设计寿命等关键数据并没有体现。加之土地财政、“拆迁经济”下的惯性思维,人们对建筑质量往往关心不够。
  如今建筑“快餐”下肚,当务之急是从居民安全出发,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隐患。这次奉化坍塌的居民楼数月前就已被鉴定为“安全等级C级”,也有第三方机构作出整改方案,但由于信息传达不规范,居民意见不统一,再加上相应的决策机制缺失,直至悲剧发生,加固工作仍未实施。由此看来,类似的楼房坍塌事故应当引起各地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从定期查验、质量鉴定、责任认定、出资分配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整套房屋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消除隐患。若是等到房屋出现险情再考虑应对,难保类似奉化的悲剧不再发生。
  当然,在“亡羊补牢”之外,建筑业的规范同样刻不容缓,唯有从根源入手,才能杜绝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快餐化”建筑业该放缓脚步了,大拆大建、大上快干的城市建设思维也要改改了。如今,把城镇化等同于发展房地产的思维,越来越难以为继了,那种只看眼前效率不考虑长期规划,以及用周期性拆迁掩盖质量隐患的想法和做法,只能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建筑关乎居民生命安全,需要建立起针对设计方、施工方、监管方等各个主体的追责体系,并以此倒逼城市的规划建设更具稳定性和前瞻性,使人们居住的房屋真正具备“长命百岁”的能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