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古籍旧时光
2014年04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每处缺损和虫眼都要一点点逐一粘补修复。
  板结成一体的古籍需要用纸包好,放到锅内边蒸边揭。
  科学检测已运用到古籍修复中,修补用纸都要取样检测。
  为了修旧如旧,修补用纸要染成和古籍相似的颜色。
  酸化的书要先“洗澡”脱酸。
  淘洗制作浆糊。
  上面三本是修复后的古籍,下面一本是破损古籍。
     文/片 本报记者 张中 
实习生 林雨      

  古籍修复这项延续古籍生命、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技艺,随着2007年开始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3日,走进全国十二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的山东省图书馆修复室,水槽附近的电磁炉、蒸锅以及大小不一的不锈钢盘和盆,让人恍惚间像是走进了谁家的厨房。只有案头陈放的一摞摞百年以上的破旧古籍,证明这里并不是一般的地方。
  修复室里活跃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与古籍形成鲜明对比。有着“山东省高科技人才”称号的杨林玫说,省图修复中心伴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启动壮大起来,现有工作人员都是从图书馆其它部门先后加入到修复队伍中的,来自外文部的焦雅惠受父母熏陶,有过字画装裱的经历;来自报刊部的侯妍妍大学学的是古筝,手指灵巧。
  古籍修复技术工序繁复,从开始的准备阶段,经过修整阶段到最后的复原阶段,大致需要拆书数页、选配补纸、清洁书页、修补破损、压平压干、修剪折页、捶书、装订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的细节都关乎修复质量的优劣。
  每部破损古籍的状态各有不同,这就需要修复人员“对症下药”。酸化严重的古籍需要先进行脱酸处理,补纸颜色不符合要求则要先对补纸进行染色,粘连导致的书籍板结则要先进行蒸揭。
  千百年来,古籍修复始终是“师带徒”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工作人员尽快掌握修复技能,馆里请来了国内知名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进行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如今,古籍修复又融入了纸张的酸碱度测试和纤维检测技术等现代化元素。国家一级古籍——宋刻本《文选》修复工作共进行染纸试验一百余次,完成修复用竹纸及皮纸染色一百八十余张。修复结束后,又对补纸和修复后的书页进行酸碱度跟踪检测,这是首次运用科学检测的方式进行一级古籍的修复。
  据最新统计,全国各公藏机构收藏古籍量超过5000万册,虽有纸寿千年之说,但因保存条件差异,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或多或少存在破损情况,破损古籍的修复刻不容缓。中国的古籍修复队伍虽然从七年前的不足百人发展到如今的七百余人,但与庞大的待修古籍数量相比,仍显不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