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不严肃
2014年04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红色历程 60×43cm
  ▲通天塔
  ▲航天系列
  ▲瞬间永恒 160×200cm
     看王利笔下描绘的那些精密航天器材,很难想象他是一个亲切、随和、幽默风趣的人。聊起自己的从艺路,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20多年工作生活经历,给予了王利刚毅、坚守的军人风格,也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文/贾佳)
  军旅画家王利的其人其艺
  1964年生于山东苍山,1984年10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读于西安政治学院石家庄陆军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作品多次在《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美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真性情·恋上戈壁滩

  王利从小受父亲影响,爱上了画画,从部队基层的业余美术骨干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美术专业人才,王利的艺术之路坎坷、坚定。在西北大漠的工作生活中,王利逐渐迷恋上了戈壁滩,他画一望无际的西北大漠,画坚韧挺拔的高大胡杨,画朴厚踏实的沙漠群驼,画艰苦忠实的铁路巡道兵,画飘动的炊烟,画如火的夕阳······在他的作品前凝望,戈壁滩似乎不再是想象中的那么荒无人烟,反而变得鲜活、动人,让人瞬间神往起来。那空旷浩瀚的大漠,显示着一种气魄,勃然耸立的胡杨,象征着一种精神,跋涉在茫茫大漠上的驼队和阵阵驼铃,也奏响了艰苦生存环境下的一支悠扬奋进的歌。仔细审视王利的这些作品。他不光是在歌颂骆驼,更是在歌颂西北人民勤苦、朴实、献身的精神,而那吃苦耐劳的骆驼群,不也正是西北荒漠上跟王利一起驻守的军人么?他们不畏艰难,朝夕坚守,风雨无阻,是西北荒漠里另一支让人动容的驼铃曲。来自内心的创作总是感染人、打动人的,这一时期王利的《大漠驼铃》、《生迹》、《未来不是梦》等多幅表现戈壁滩的作品,在全国、全军的展览中屡获奖项,这也为他后来创作航天题材奠定了信心。

认真严谨·
工笔也可表现航天题材

  传统的工笔技法往往用来表现细腻、唯美的题材,而王利却用它来表现起了“高、精、尖”的航天题材。对此,王利说:“风格的形成不是无缘无故的,早年我在部队训练,第一次看到了高大复杂的发射塔,让我震撼不已。航天题材的成功创作,也是在基层部队画宣传画,写美术字的经验启发了我,因为航天器材是属于较为精密的仪器,刻画这种特殊题材需要特殊材料和手法的辅助。像我在写美术字的时候用到的尺子标注、铅笔起草等方法,都被我纳入了航天题材的创作中,这样横平竖直的线条和西方绘画中立体表现的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再重新组合了画面空间的光线、色调、疏密、层次,并尝试各种视角。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段突出了太空的浩瀚和航天器材的精密度。”
  王利的航天题材系列作品受到了很多关注和好评,著名军旅画家骆根兴就曾经如此评价王利:“他长期在卫星发射基地生活,每干一件工作都非常认真负责,一板一眼的严谨品质是他创作航天和宇宙空间系列的优势。他借助真诚和规整的直线构成,吸收超现实的图像因素,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并在全国频频获奖,我尊称王利的画为中国当代‘新界画’。”也正是这种有主线且紧跟航天技术发展的创作,让王利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面貌,这种新技法、新题材的创作,将现代才出现的发射塔、飞行器、航天员列为重点描绘的对象。融入现代军事生活气息。使作品具备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粗线条·作画做人一板一眼,生活物质不讲究

  与创作时的严谨不同,生活中王利有点笨拙且不够严肃的做事风格也颇令人发笑,每逢夏季来临,王利在院子里备上几只大缸,他笑着说,雨水是天上之水,可以用来拖地、冲马桶,何必白白流掉;每次看到水龙头没关,也会一次一次的执意拧紧······尤其在物质生活上,王利丝毫不讲究。创作太晚,便和衣睡在了会议室的桌子或座椅上,闲暇时间养养花、喂喂鱼、练练字,还会为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的会议室收集画册,来人若喜欢,还可随意拿走,最终会议室就变成了一个集工作室、阅览室、会议室、接待室、休息室为一体的公共场所。王利说:“人,别管人,也别受人管,自由、真实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生活状态。做人作画都一样,踏踏实实别浮躁,也没必要追求名利,专心做学问,把自己的艺术做到极致,为后辈们创作一件优秀的作品流芳百世才是最重要的。搞艺术是一辈子的事儿,接近生活,表现生活的作品才是最动人的,没有生活的绘画不真切,也走不长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