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旧居的冬天
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文/画 张国华
在齐鲁大学长柏路西段坐落着11号小楼(原为长柏路2号),与其他别墅相比,从样式到建材都毫不起眼,中规中矩,却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便是老舍故居,虽然老舍仅在此居住了两个多月。
老舍1930年受邀到齐鲁大学任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新文学教授,并任《齐鲁月刊》编辑部主任,在齐鲁大学开设新学课程,给国文系的课程带来了清新之风,深受学生欢迎。1934年转到青岛山东大学,1937年7月回到齐鲁大学,11月份再次离开,在齐鲁大学工作共计4年半的时间。
胡挈青女士在《旧居》一文中回忆了1937年这段往事:我们刚回济南的时候,暂时住在齐大校园内的“老东村”平房内。不到一个月,又搬进了齐大校园内的长柏路2号。这座灰色砖楼的结构颇为别致:由当中并列的两个楼门和平行上升的两个楼梯,把小楼一分为二,东西各半。我们住的是东半楼。楼下的两个大开间作为客厅和书房,楼上三间作为卧室。厨房在楼下。这一带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小楼,住的多是外籍教授,环境很美。楼前楼后有不少苍翠的松柏。站在我们的卧室里,可以在晴空下远眺千佛山和马鞍山的秀色了。只是,这时已国难当头,兵荒马乱,谁还有心思去观山景!老舍在长柏路2号只住了两个来月。
老舍一生中去过很多地方,除了家乡北京,还先后在伦敦、纽约、济南、青岛、汉口、重庆、成都居住过……但在老舍一生的散文里,唯独描写济南最多,而且都写得那么动人,那么经典,脍炙人口;还是在这儿,老舍有了第一个小孩,起名为“济”;四年住下来,人与事的交往与联系,快乐与悲苦的代换,都深深地印刻在老舍心里,这里便成了先生笔下的第二故乡。
画中的11号小楼还是几年前的景象,现在再去看恐怕会失望,小楼大门两边被围成了两个独立的院落,西侧用竹子围成,一棵梧桐树从留出的空洞里斜斜伸向天空;东侧红砖垒砌的院墙上扎满玻璃碴,从南门进入后只剩中间一排狭窄的楼梯,楼上楼下东西各两扇防盗门,透露出的唯一信息是住有四户人家,料谁也想不出当初的格局,只得借胡女士的回忆想象一番了。
往事虽不如烟,却如一颗投入太平湖的石子,溅起的涟漪向远处荡漾开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