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一热“追涨”投出钱又后悔
2014年04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泰安4月8日讯(记者 赵兴超) 清明小长假期间,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许多都以“假期理财收益高”的噱头,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市民曾先生为了购买一款5.6%的银行理财产品,“挪用”已经投入了一年的定投基金款,感觉赚了钱实际亏大了。
  清明小长假刚结束,本该高高兴兴上班,而市民曾先生却笑不起来。放假前,曾先生到银行办业务时,看到一款期限56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6%的好产品,产品风险为最低级别,但收益率却高出许多半年期产品。工作人员告诉曾先生,这款产品是专门为清明节小长假定制的,卖得非常好。曾先生查了一下卡里的闲钱,只有3万6千元,而该款理财产品的门槛虽然是银行理财产品中的最低标准5万元,可还差了1万4千元。
  正在发愁时,曾先生忽然想到一笔已经定投了一年的基金,每个月投1000元,一年已经累积了1万2千元。“一年的分红才两三百块钱,我还不如退出来凑五万买这个理财产品。”曾先生盘算着,按当时基金的盈利情况,年化收益率不到4%,和他相中的清明节理财产品差了1.6%。投5万元理财产品,一年的收益是2800块,而按基金4%的收益率则只有2000元。
  随后,曾先生在赎回基金后,凑齐5万元买入了这支理财产品。但在假期和朋友聊天时,懂理财的朋友分析后发现,自己的算盘打得并不合算。“这款理财产品只有56天,实际收益最多是429元,可是定投基金的收益要看长线,表现好的基金10年后算算收益率能到10%。”曾先生说,他这次把定投基金撤回,又要重新开始定投一年,只赚了429元,但浪费一年时间。
  泰城一家国有银行理财师李女士说,像曾先生这样因为一时的短期收益,打乱理财规划是不值得的。银行在清明、“五一”、“十一”等小假期前,都会推出以“假期理财”为宣传口号的产品,收益率会略高。建议投资者不要只关注眼前利益,制度长远理财规划并坚持下去,否则每次只能是“捡芝麻”,但得不到理财的“大西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