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升峰带领孩子们排练鼓子秧歌。 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
当教师时,他用细致的关爱抚平留守儿童的自卑;到镇教育办工作后,他又继续发现和推广各种创意办法来关爱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他就是商河县孙集镇少先队总辅导员孙升峰,一名生于1986年的小伙子,一名致力于关爱留守儿童的独臂青年。
本报记者 肖龙凤 实习生 王亚鹏
看到学生进步,他觉得很满足
2008年,孙升峰从德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2010年回到老家商河县孙集镇,在高仙庄小学担任三年级语文老师。接手时,这个47人的班级已经换了好几任老师,成绩排在全镇末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孙升峰开始从学生身上逐个寻找原因。
小丽是一个课堂反应挺快的小姑娘,但成绩始终处于下游。孙升峰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她的父亲肢体残疾,母亲和姐姐常年在外务工。成绩差和家庭情况导致的自卑感,让小丽大多数时间都躲在教室角落里。
孙升峰先给小丽安排了一个性格相投、成绩较好的同桌,让她渐渐有了朋友圈。课堂上,孙升峰经常点名让小丽回答问题,及时给予鼓励。课下,孙升峰时常用自身经历来鼓励小丽。
孙升峰还经常与小丽的父亲探讨如何帮助她健康成长。渐渐地,小丽的成绩提高了,脸上也有了笑容。“看到她一点一点进步,我觉得很满足。”说起这些,孙升峰一脸幸福。
“我可能显得有些理想主义,但我真心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向孩子传授知识,同时也用心教会他们学会爱与成长。”孙升峰说。
倡导成立“爷爷奶奶家委会”
2011年,孙升峰调到孙集镇教育办公室,虽然不在教学一线了,但他对留守儿童的责任与热情从未消减。自2008年起,孙集镇就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已累计帮扶留守儿童3200多人。如何在坚持既有好做法的同时,进一步细化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大课题。
2013年春季一开学,孙升峰与学校老师和计协的志愿者去家访,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的祖辈疼孩子的方式有点偏了。“他们认为让孩子吃饱喝好,给零花钱哄他们高兴就好了。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但难与父母交流,也不利于将来融入社会。”孙升峰对此非常担忧。
经过孙集镇教育办的倡导,在家委会之外,各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专门成立了“爷爷奶奶家委会”,每月开一次会,由老师告诉爷爷奶奶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同时定期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家里实际困难,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
孙集镇中心小学学生小奇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的爷爷奶奶把他吃饱穿暖放在首位,很少关心他的学习和心理需要,导致小奇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志愿者周克志老师与小奇结为帮扶对子,放学后带他在学校里打乒乓球、完成作业和谈心。这一切,换来了小奇的开朗与进步。
策划系列活动,帮助孩子成长
商河是鼓子秧歌之乡,孙升峰自小就耳濡目染颇受影响,“鼓子秧歌奔放有力、乐观向上,我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吧!”
尽管生来没有左小臂,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孙升峰都非常有热情和担当,大学时代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近日,在孙集镇中心小学,记者见到了来这里调研的孙升峰。放学后,鼓子秧歌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带上大鼓、花伞等来操场练习。孙升峰跟几个孩子一起敲大鼓,其他孩子兴奋地跑动起来。
“鼓子秧歌进校园”、“和爸爸妈妈亲情视频”、“你的生日我祝福”、“感恩教育反哺活动”等一系列活动都有孙升峰参与策划的影子,他总是费尽心思去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易,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我小时候也很自卑、敏感,慢慢地才学会了放平心态,不去在意,并通过不断努力积累信心。很多留守儿童也有这样的情况,我希望能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健康成才。”孙升峰说。
由本报联合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三届“责任市民”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各种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彰显着泉城济南的城市精神与魅力。欢迎市民继续拨打本报热线96706126推荐您身边的榜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