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台西周古墓 逄公分封之地
2014年04月1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刘台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梁越 摄
本报记者 梁越 实习生 崔光红
刘台遗址,位于曲堤镇姜集管区的刘台村西,曾出土大量西周时期诸侯级别的器物,对研究周初齐国提供珍贵的参考资料。此外,遗址还是当地传统民俗中的圣地,乡间流传它能除灾降福惩恶的传说。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国家和村民的联合看护。
西周诸侯古墓,出土三千年器物
近日,记者来到曲堤镇姜集管区的刘台村,远远看到村西麦地中有块凸地上面插着五面小红旗,迎风招展。爬上这块十余米长、两三米高的凸地,就看到在红旗和小树之间立着一块青色的石碑,上面刻着“刘台遗址”,标明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台遗址不仅仅是我们脚下的这块高地,除了中间的冢状凸起,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刘台村书记王洪德说,周围的麦地包括在内。
王洪德称,刘台遗址,又称逄氏墓地,是1957年文物普查时在曲堤姜集刘台村发现的西周古墓群,其出土资料为研究周初时期的济阳乃至齐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据悉,1979年—1985年,考古工作者对其中的六座墓葬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文物。其中6号墓出土了只有诸侯才可使用的六鼎五簋,并且器物大多带有“逄”字。
“有历史学家根据遗址出土器物的铭文分析,距今约三千年。”王洪德说,逄公已被分封到济阳做诸侯国君,并且娶了周昭王之女为妻。逄公是逄伯陵之后、文王祖母太姜之侄,姜集之“姜”也由此而来。
降福消灾,圣地不可侵犯
“在附近村民看来,刘台遗址不仅仅是历史遗址,还是十里八乡祭拜祈福的传统圣地。”王洪德说,刘台遗址的遗址碑前一米处有个不到半米高的简易砖瓦祠堂,四周插满红旗,颜色鲜艳程度不同。地上的茅草已经被烧得只剩根部,周围散落着纸灰和水果供品。
王洪德表示,每年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春节、结婚前夕还有久病不愈时,远近村民都来祭拜。“大家带着烧纸、水果、蛋糕祭拜。”有时还会买几根红旗,插满遗址四周。早在考古发现之前,老一辈就传说这是古代祖先的坟墓,能降福消灾,村民来这里祭拜已经成为世代民俗传统。
“刚记事的时候就听老人讲,要是哪家结婚前摆宴席缺桌子、凳子的话,就在前一天来这里报个数目,第二天需要的桌子、凳子就全数摆在门口了。”王书记回忆道。旧社会缺衣少食、民生艰难,村民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或者担心的事情就来这里祈求,慢慢形成了一种习惯流传下来。
刘台遗址曾作为护佑百姓的圣地,遗址神圣不容侵犯,破坏遗址会得到惩戒的传说也在乡间流传着。
“1938年土匪打算来扫荡刘台遗址的时候,行至一公里外的曹家,所有的马匹突然如遇急川大河般焦躁不安,死活不前,最后土匪只能绕道。刘台也成为这一带唯一躲过洗劫的村庄。”王书记说,据说当时土匪也认为这是此地神圣不容侵犯的缘故。
在1945年,当地八个人年轻气盛,不顾村民劝阻强行扒开刘台遗址的墓地,想看个究竟。王洪德称,事发后第二天,在刘台遗址上空天降冰雹厚达半米,遗址周围的田地则未降冰雹。
“后来几年中这八个年轻人全部意外死亡,有撞死的、病死的、上吊的……”王洪德说,这样的故事在乡间口耳相传,让村民对此充满了敬畏。
省级重点文物,村民自发保护
刘台遗址作为重要历史遗址,1992年6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遗址,你看那个是监控。”王洪德指着高挂在电线杆上的圆形摄像头说道。
“摄像头挂在二十余米高的电线杆上,能三百六十度旋转,对方圆两公里左右的地面进行实时监控。”王洪德说,自己除了定时来遗址巡查,还在家通过视频软件进行二十四小时监控,以防止对遗址进行深挖作业,防范来历不明的人恶意接近遗址。
王洪德称,刘台遗址的保护离不开村民的配合。村民都自觉对刘台遗址进行监护,并且教育自家的孩子也要保护遗址,不要破坏监控器械。“2008年,不明外地人趁夜间用挖掘机盗挖遗址,一早上班的在面粉厂工作的村民发现后,主动报告村里。”
“村民保护国家文物,也是在保护自己老一辈传下来的民俗传统。”王洪德深有感触地说。当地村民之所以自觉保护遗址,并没有把遗址看成与自己无关的古老文物,而是看成自己家乡历史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祖辈传下来的民俗传统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地进行看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