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栏:诉说胆战心惊的年代
2014年04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家正
 
  现在,未到古稀之年的人,只怕绝大多数已经不知道“栅栏”为何物了。其实,它可是抗日战争之前烟台的一个街景。老照片上不时可见,向人们诉说着胆战心惊的年代。
  1928年以前,烟台街很太平。所城无战事,顶多是一座“防”倭名城,何“抗”之有?1867年捻军东进,也是一场虚惊,弄得所城匆匆忙忙地架高了西墙而已。1928年后出现了“匪情”,这是由于军头火拼,加之北伐胜利,让溃军沦为盗匪,确实是“兵匪不分”。于是,“绥靖地方”就成为当务之急。当时政府确实无能,安保工作就借助于栅栏了,这在《只楚村志》上留有痕迹:1935年8月,村内发生“绑票事件”,翌年春以乡长申家耀为首,动员富户捐钱,在村中所有进村的路口修上了栅栏,共计13个。
  栅栏是一种可以开启的固定路障,用直径数寸的细长圆木构成,长度一般都在10米,以护住路而为度,如果路宽,则为两扇门,两端由水泥固定(超宽的则为四扇门)。在村庄里,一般早晨五点开,晚上六点关,通常由专人负责。只楚初则由西庙的工友,继则有了保公所,由保丁值勤。
  这种设施确实起到了保卫村庄安宁的作用,但也是昙花一现。因为匪情也在急剧变化,常常是内外勾结,早放“眼线”,乃至化装成村民,白天潜入,夜间举事。这栅栏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了。
  后来更演变成军事设施,日寇推行“强化治安”,在大的集镇都修有碉堡,碉堡前面皆有栅栏(烟台海边也有了地洞式的碉堡,不见栅栏乃是因为暗碉,怕暴露目标),交通要冲,例如东口子,丈八口也设立了栅栏,百姓称为“卡子门”。它们材料坚实,开启无时,通过栅栏,都要进过严格检查,甚至搜身。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路军勇闯栅栏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栖霞的土顽蔡晋康(绰号“蔡五猴子”)在栖霞城门连设三道栅栏,但是八路军的武工队照样出没,视那栅栏如无物。日伪怎么也不会想到,武工队的手榴弹竟是藏在鸡蛋篓子里。妇救会的老太婆进城卖鸡蛋,脏兮兮的,黑狗子根本不会去翻检,瞥一眼良民证就放行了,殊不知那篓子里就藏着埋葬他们的手榴弹。
  栅栏在异化,本来是为了保护富户的,继而成了反动军人的屏障,后来却成了麻痹敌人的玩意,让人感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