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降水量仅14.4毫米
莱芜部分地区遭遇干旱,没有雨水的滋润,小麦矮了10厘米
2014年04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陈静
  根据莱芜市水文局4月2日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莱芜市降水量严重偏少,河道来水、大中型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埋深增加,土壤水分流失严重,抗旱形势十分严峻。10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杨庄镇谭家庄村,村民告诉记者,过了年才浇了一次地。因为灌溉不及时,谭家村的小麦要比其他村里的麦子矮10厘米左右。为了应对干旱,为了缓解农田干旱的情况,雪野水库8日开始提闸放水用于农田灌溉。

过完年才头一回浇地
  10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出现干旱情况的杨庄镇谭家庄村、石家河村。据了解,谭家庄村的村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蒜为主。当下正是小麦成长的重要阶段,可谭家庄的村民们却对今年麦子的收成感到担忧。谭家庄受地势等方面的影响水源灌溉不是很便利,他们只能等雪野水库放水时才能灌溉田地。
  “你快看看,这地都旱成啥样了。”谭家庄村暴俊生老汉说,暴俊生早晨5点钟就和老伴到了地头排队浇地,眼见就能排上队了却停水了。“俺村里的这片地在一个岭上,水不容易上来。”暴俊生告诉记者,受到地势的制约,村民们只能通过雪野水库放水来解决灌溉问题,等了一上午没有浇上地的暴俊生准备下午再来地里看看。
  记者围着谭家庄村的小麦地走了一圈,发现谭家庄村的小麦比旁边石家河村的小麦要矮10厘米左右。“南边石家河村民浇地主要靠杨水站里的水,北边杨家庄村有一个小水坝。”谭家庄村民李维意告诉记者,石家河的村民已经给小麦补水两次了了,而谭家庄有些村民连一次都没浇上。
  “好好的二分地,麦子都长成草了。”等着浇地的暴俊生说,今年降水少,他家地里的麦子长势还不如往年的一半。往年一亩地能收800多斤麦子,暴俊生告诉记者今年能收500斤就很满足了。“庄稼都旱死了,我们看着急一点劲也使不上啊。”
  记者从莱芜市雪野水库灌溉管理科了解到,为了缓解农田干旱的情况,雪野水库8日开始提闸放水用于农田灌溉。与往年相比,今年提前了10余天放水。

2014年降水量异常偏少
  记者从莱芜市水文局了解到,2014年以来莱芜市的降水量异常偏少,自1月1日至3月31日全市降水量为14.4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55.7%,较去年同期偏少66.0%。除2月上旬和下旬发生两次降水过程以外,其余时段均无有效降水。截止到4月1日,莱芜8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1.57亿立方米,其中可供水量为1.50亿立方米。蓄水量较2013年同期少1479万立方米,较2014年1月1日减少了1337万立方米。
  根据地下水监测站实测资料显示,4月1日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1.91米,与年初相比降低5.06米,较去年同期降低5.55米。由于前期无有效降雨,地下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随着春耕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增加,地下水埋深也随之增加,其中颜庄镇东泉站地下水埋深下降最多,达9.7米(为2014年4月1日与2014年1月1日比较值)。
  据4月1日墒情监测数据显示,全市麦地0.1、0.2、0.4米深处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2%、12.3%、14 %。从墒情监测情况来看,口镇、杨庄、黄庄附近均出现干旱情况,其他站点土壤含水率适宜,部分地区土壤含水率偏高是因为前期有灌溉。

相关链接
莱芜全力抗旱保春种
  本报4月10日讯(记者 于鹏飞 通讯员 张玲) 4月9日,莱芜市农业局农业专家先后到经济开发区和雪野旅游区两个乡镇的5个村,实地考察小麦、大蒜生长和抗旱保春种情况。
  据介绍,自2013年秋种以来,莱芜降水明显减少,秋旱严重,又加之冬春季雨雪明显少于往年,平均气温4.6度,比常年偏高1度。如果旱情持续下去,极有可能出现冬春连旱的不利形势,给今年的夏粮生产造成极大威胁,而且还可能给即将展开的春耕工作带来难度。
  面对旱情的严峻形势,市农业部门号召各地集中人力、畜力、机械,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全力进行了春灌。截至目前,全市投入抗旱劳动力2.1万人次,泵站30余处,机动抗旱设备3.4万台套,浇灌面积8.32万亩次,抗旱用电40.2万度,抗旱用油72吨,群众自筹资金700余万元;推广春玉米、花生、棉花、蔬菜抗旱品种15个,增施有机肥17万亩,实行覆膜栽培马铃薯、花生、生姜、黄烟等春栽作物,指导农户科学抗旱。

  没有浇上地的暴俊生看着自家的麦地很是着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