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图强:
个体、整体与国家意志
2014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建信
  对于吃堑长智,比日本人更聪明的或许是美国人,主动创造新文化,不吃堑也长智,别人吃堑自己更长智。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自我“扬弃”功能,关在农家院里和宫墙里,自然积累,惯性传承,如同大河流水,没有外力撞击,少有激浊扬清、吐故纳新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主动选择先进文化,在选择和学习中创造出自己的先进文化,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自身难以孕育先进文化,突然和工业、资本支撑的西方强力文化遭逢,国家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吃力和尴尬,都要付出巨大的时间代价和真正的爱国者的生命。吃了大“堑”,迫于外来强力不得不作出选择时,又因旧有文化的巨大惯性而难以形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注定了“图强”的短命。小富即安,刀伤未愈,疼痛已忘,又想关起门来过安逸享乐的小日子,有点闲暇则继续争权夺利窝里斗。再看看我们那个绕不开的邻居:甲午一战成为亚洲第一暴发户,时任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说,“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中国赔银2亿两,“赎回”辽东半岛再付3000万两,日本所获战利品折合白银1亿多两)。不过日本人没有挥霍享乐,将从中国拿走的银子大把大把地投入教育、工业、军备等各领域。二战结束时东京一片焦土,长崎广岛灰飞烟灭,仅仅过了半个多世纪,却又敢向和平叫板了。假设没有国力、军力支撑,怎么可能?始于明治维新、用持之以恒建立起来的强力文化,是帮助日本很快从废墟上站起来的一根精神拐杖。
  对于吃堑长智,比日本人更聪明的或许是美国人,主动创造新文化,不吃堑也长智,别人吃堑自己更长智。1899年,即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四年后,美国第26届总统、时任副总统老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在纽约发表的那次著名演讲中,把刚刚割了台湾、赔了巨款的中国当教材警示美国人民,“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乐享受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的民族进攻面前肯定要衰败的”。当时美国尚未真正崛起,坐头把交椅的还是英国。老罗斯福那次演讲的汉译标题是《自强不息》,因未考证我不敢肯定这四个字的版权是不是《周易·乾》里的那句,假如是,我的心情会更糟。祖上传下的好东西,是我们自己不喜欢,还是外国人比我们更善于学习,抑或是老祖宗专门给外国人准备的?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其外在形态是全体成员的习惯,隐藏在内里的核心驱动力,经过简单抽象后用“亚形而上”表述,就是民族或国家精神。因富有创造力而驱动民族或国家日渐强盛,并用自己的文化成果给其他民族或国家以积极影响的民族或国家精神就是先进文化,拖累着民族或国家走向衰落的民族或国家精神即落后文化。
  历史是由人群的活动充填起来的时间,文化因和历史扭结在一起而具有的绵延特征,决定了它本身有着不可割断性。如同提着自己的头发上天没有可能,彻底废除已有的传统文化,再造一种没有一点传统影子的文化亦无可能。就像“哲学就是哲学史”、“每个哲学家的生命里都活着前辈哲学家”一样,每个历史时段的文化里也都活着此前的文化因子,但这并不能成为文化不可改变、不能飞跃的理由。“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文化最普遍、最恒常、最显著因而也最隐蔽的表现方式,是整体性习惯。某种思维、操作,重复次数多了,即成习惯,因此文化也具有可变性和重塑性。基于某种理想设定一个目标,取得整体性认同,形成国家意志,持续践行,先进文化就产生了。新的,又是整体的,才有活力。
  真正的“世外桃源”早已不复存在,把自己放在由强力文化主导的世界之中,在内省中找到整体认同的方向和持久的力量,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扔掉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那些文化病灶,留下真正的传家宝发扬光大,这样的民族才不会被前进的世界扔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已于1949年实现,成为世界民族之林里的高大乔木是又一个目标,即今日的中国梦。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头狮子必须构建真正先进的整体性文化特质,消灭印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形式主义文化。两千多年前就悟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生存发展真谛、后来却一次又一次睡去的狮子,这次是真的醒了。历史不能改写,未来可以创造。
  (本文作者为军旅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