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7老兵济阳又聚首
60年后,老战友再叙生死情
2014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7名老兵和范亦锋在饭店前合影。
     “抗美援朝老战友聚会”。
  4月14日,济阳县曲提镇一餐馆门前挂起这样一个横幅,迎接7位老兵的再聚首。
  这是老兵范金堂和儿子范亦锋第三次举办抗美援朝老兵聚会了。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六十多年里,生活在不同乡镇不同村庄的他们,就这样时断时续地联系着。跟最多时的20多人相比,这一次,只来了7个人。
  文/片 见习记者 田宇
实习生 岳倩南      

再聚首,
为有今天喝个酒

  “真没想到能活到今天,喝个酒吧。”当天中午,7位老人在小饭馆的圆桌前一一落座,年龄最大的老兵马书流率先端起了酒杯。
  这位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参加革命的85岁老人,当年是冲在最前面的机枪手,现在端起酒杯手都有点哆嗦了。
  “我那时候16岁就参军去朝鲜了。”现年77岁的老人刘吉诗说,7人当年参军时,年龄最大的不过20岁,现在7人中年龄最小的刘吉诗也77岁了,
  60年一转即逝,众人已年暮,77岁已是当天席间最年轻的。
  范金堂的儿子范亦锋组织了这次聚会。他说,平时父亲总念叨着能和战友聚一次,“年纪大了,好多人都联系不上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我爸他们是见一面少一面,能让老人们在有生之年高兴一下也是好的。”于是他拿着父亲的战友通讯录,逐个打电话或者到家里去通知。可是14日聚会当天也仅是来了7个人,“原来我爸这批老战友还有20多个,可是这几年走的走,病的病,能出门的也就7个人了。”
  除了马书流,其余6位老兵都是1953年入伍。入伍当年,几个人就去了朝鲜战场。那时的朝鲜战争,战事虽已近尾声,但斗争仍然残酷,78岁的张洪泉至今记得初入朝鲜时的情境,“就住在山头上,周边连个老百姓都看不见,没什么吃的,整天挖野菜炖着吃。”
忆往昔,
凯旋之日最难忘

  60年过去了,老兵们对自己所属连队、参加过的战役记得清清楚楚。
  “我是1945年正月初五参的军,就打了8个月的日本人还没打够呢。”马书流笑着说,1945年他参加了中共渤海区二地委组织,1948年秋被改编至渤海13团参加了解放济南战役。“1948年我们团打鹊山,一晚上就打下来了。”
  济南战役之后,马书流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横渡长江、苏杭战役,1951年入朝抗战,从朝鲜战争回来还被编入了组建不久的炮兵第九师,1954年奉命开赴福建前线,执行炮击金门作战任务,行军大半个中国。
  “我们这七个人都有朝鲜政府颁发的朝鲜纪念章和中国政府颁发的和平纪念章,解放济南的时候还颁发给我解放济南勋章,纪念抗日六十周年还颁发给我一个奖章。”说起自己的奖章,马书流非常激动。
  其他六名老兵1953年入伍之后直接奔赴了朝鲜战场。刘吉诗任60军181师0201步兵连班长,张洪泉为辽东省临江县第10陆军卫生员,乔燕城任60军179师537团1营2连炮兵排副班长,孟庆山为558团(独立团)教导连1排2班班长,杜长友为60军179师537团1营机枪连7班班长,范金堂为60军181师工兵营工兵。
  “我们回国时可隆重了,路两边都站满了人,高呼欢迎中国志愿军,对吧!”张洪泉神采奕奕地对其他老兵们说。“回到济阳后,当时的济阳县长还来慰劳我们。”
俱往矣,
暮年难熬是孤独

  自1956年开始七人陆续退伍,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七人都留在老家当了农民,侍奉双亲,娶妻生子。
  “回国后,父母就催着我回老家。1957年原想去新疆援建,但母亲担心我找不到媳妇,怎么都不让我去,我这才写了报告申请复员。”83岁的孟庆山说。
  战争期间的友谊是深厚的,在家乡的几十年里,这些战友们平时会聚在一起,聊聊天吃个饭。可是近几年,由于身体原因很少再聚了。范亦锋发现父亲范金堂也愈发少言寡语,越来越孤独。“我爸年轻时是部队宣传队的队长,很活跃,这几年我母亲去世后,只有跟战友在一起时话比较多。”范亦锋为了让父亲开心一点,在一个星期以前就张罗着这次聚会了。
  七人中不只是范金堂,其他几位的晚年生活同样单调孤独。他们的老伴大都去世了,孩子则多常年在外打工,陪伴老人的仅有一个收音机。拿范亦锋来说,头几年在船上当海员,满世界跑,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回到了济南,“现在不能出远门,在济南离家近点,平时多回来陪陪我爸。”范亦锋说。
  14日下午3点多,聚会结束了,七个老兵在不舍中拍了张合影。看见范金堂走路时要扶着腿,杜长友关切地问道“老范,你腿咋了?”范金堂叹息道:“老了,腿不利索了!”
  要分别了,七位老人争着说:“有时间上我这儿来。”松开了紧握的手,泪水已经流了下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