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回老家肥城叙乡情——
不管我走多远,家就在这儿
2014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侯峰
  14日,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中国当代艺术大师欧阳中石回到家乡肥城,为肥城书画院揭牌。86岁的老人离开家乡74年,他说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老家。
  离开家乡74年
思念之情很深

  “我离开老家74年了,时间很长,但思念之情很深。”欧阳中石说。
  从异乡求学到名扬四海,时光荏苒,当年清秀康健的少年转眼已86岁。
  欧阳中石说,从收到邀请一直到来到肥城,心情都非常激动,觉得终于又回到了老家。
  欧阳中石念念不忘汶阳镇西徐村,那是他出生的地方,直到12岁才离开。
  “那时住的地方十分偏僻,离县城很远,文化根本谈不到,而现在我们的县里居然成立了书画院,很值得祝贺。”
  让欧阳中石感到惊喜的不仅是家乡文化,还有城市的变化,“我常年在北京,这次回来觉得肥城变化非常大。你看我们城里有这么清澈的河水,满街都是汽车,我的家乡是这样美。”
我是个不太好的学生
当然也不太坏

  “我是从我们家乡出来的学生,这个学生不是一个太好的学生,当然也不是坏学生。我所谓的不太好,主要是对我自个儿总结的四句话。”欧阳中石称自己是“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
  “我在汶阳念私塾的时候,没有大的志向,过了一年是一年,将来是一个什么人物我不知道。”虽然生活很平淡,但欧阳中石说自己生活兴趣很高,“见什么喜欢什么”,就是自己所谓的“见异思迁”。
  他讲到自己当年的两件轶事。有一次看见农民在耙地,一下被吸引了,没事就经常去看。后来自己还爬到坝上学着做,结果有次一不小心,从坝上摔下来,差点摔破了头。还在念私塾时,汶阳镇早上经常有戏班搭台唱戏,那时的他对戏曲充满了兴趣,常常一早爬起来,一路从西徐村走到汶阳镇,坐在地上看戏,一直看到戏班收工。
  “我是搞书法的,原来没这一行当啊,所以我叫‘不务正业’。”欧阳中石对自己的评价总是“贬低”。
  “从毕业开始到中小学教学,再到现在教博士后,文科、理科,什么专业都教过,我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也不清楚。”欧阳中石笑言自己这种状态是‘无家可归’,“老家就是这儿,别的都不是。”
汉字书中有画
能更好表现思想

  欧阳中石是享誉全国的书法家,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
  “我小时候在这里读私塾的时候,从西徐村往西南走7里路有一个高于村,这个村里有一个庙,庙里有一个大师叫武岩,有一次他到我的村里去,我就认识了他。”欧阳中石回忆,武岩跟他第一次谈话讲到了“马、牛、羊”,写的篆字,说中国的文字讲究“形”,“看见个牛就写个牛,画个大角,看到了什么就画出什么。”
  武岩特别提到“女”和“男”两个字,讲究画字而不是单纯写字,“比如画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有孩子的,这好办,点两个点就是画两个乳房”,这就成‘母’了。画男的怎么办,不能画个秃头就算了,男的都种地,咱们就在上面画个田,下面画个力就有了。”
  欧阳中石说,这个思想是在1938年的时候知道的,到现在加上不断学习,意识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现在体会到人与人交流思想,最方便的是语言,可语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写出来、记录下来就不受限制了。”欧阳中石说,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通过形象文字来表现思想。
  欧阳中石:
  1928年生于肥城市汶阳镇西徐村,是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画国际大学董事局名誉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艺术大师。他治学博涉多优,在逻辑、国学、音韵、绘画、戏曲、文学、书法等学科都有精深的造诣,开创了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河。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他还是一位京剧艺术家、研究者,师承“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对“奚派”艺术的完善有着重要的贡献。2007年,荣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是11位获奖者中唯一的书法工作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