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莱芜聊城两地记者联合,为聊城老兵找到莱芜老战友
阔别41年,莱聊老兵通上话
2014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4月15日讯(记者 王浩奇) 继本报4月7日报道了为济南援越老兵找到莱芜老战友的消息后,又陆续有多位老兵致电本报,希望能找到莱芜籍老战友。其中,聊城冠县的老兵于长玉想找到莱芜羊里镇的老战友张延利、张延海,记者几经打听,于15日找到了张延利,并与本报聊城站记者联合,帮助两位老人通上话。
  因为分别时间太长,聊城冠县的于长玉老人只记得老战友是在莱芜市羊里镇,忘记了所在的村子。由于老人提供的地址范围过大,记者先后联系到莱芜市莱城区人民武装部、羊里镇人民武装部、羊里镇镇政府等单位,终于在14日下午得知,张延利现居地点位于羊里镇址坊村,而同村的同姓兄弟张延海已于两年前因病去世。15日上午,记者几经周折来到羊里镇址坊村见到了张延利老人,当时老人正在家附近的田地里种花生,得知记者来意后,满面春风,显得十分高兴。“喂,长玉,终于找到你了!”接通电话后,张延利像亲人一样呼唤老战友的名字。“孩子、大人都挺好的吧?”电话那头,于长玉老人寒暄道。两位老战友几度哽咽,在电话中好几次欲言又止。“咱原来的那些战友啊,像冯金贵(音)、王云建(音)、董振欣他们,你还记得不?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张延利老人向老战友感叹道,后来他语调忽然降低,对老战友说:“张延海两年前得了脑血栓,没了。”说到这里,两位老人又不禁唏嘘感慨起来。回忆起往事,两人都来了兴致,有好几次因为抢着说话,声音重叠,而不得不重新说一遍。
  据张延利老人介绍,他今年70岁,和同岁的张延海于1964年12月份离乡入伍,同在当时位于青岛的某部队,张延海在坦克营,而他被分到了指挥连。于长玉比他们晚一年入伍,分到了张延利他们班。后来部队接到命令,到当时的即墨县帮助农民种花生,三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战友情。张延利老人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坦克兵,部队当时奉行“锦标主义”,搞单项训练,上坦克讲究“三步登车”,老人边说边比划当时的训练动作。当兵的日子非常苦,由于当时口粮有限,常常训练了一天,晚上还吃不上一顿饱饭。很多新兵从家里穿着近两厘米厚鞋底的棉鞋来训练,不到一个月,鞋底就磨透了。1966年,他们三人随部队驻扎在了当时即墨县的偏僻农村,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用土坯垒起来的,非常矮,他和于长玉当时是连里的两个“大个子”,出入经常碰头。夏天蚊子很多,“嗡嗡地碰头,咬得都睡不着觉”。张延利老人回忆说,当时于长玉力气大,又爱说话,他们经常聊天,苦了累了,互相安慰。
  张延利老人说,于长玉比他早一年,于1969年退伍,两人从部队分别已有45年。于长玉退伍后在当地税务局工作,在1973年时来莱芜出过一次差,从那一次见面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两人这次联系上都非常激动,表示会在近期找机会见面。
相关链接
刻个根雕,见面时送给老战友
  张延利老人退休后的前几年,整天闲在家里没事干,以至于出现了轻微的精神分裂。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上看到有人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根雕艺术。这勾起了他的兴致,后来他就把别人从山里伐树或者附近修路时伐树后留下的树根收集到家里来,试着刻起了根雕。
  “也没有老师,都是自学。”张延利老人说,起初,邻居和家人对此都不能理解。“这个活就需要当年在部队时的持之以恒的精神。”老人说,因为刻根雕时需要集中精力,一段时间后,他的精神分裂也好了。现在他已经刻了七八年的根雕了,他的根雕作品参加过首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获得过“莱芜市民间艺术家”“鲁中艺术家”等荣誉称号,现在是莱芜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理事,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有个会刻根雕的张延利。老人家中随处可见用柳木、杨木、核桃木等雕刻的精美根雕,有憨态可掬的老寿星,有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还有借题发挥的小茶几……
  张延利告诉记者,他这次能跟老战友通上话很不容易,他要精心刻个根雕,等和老战友见面时,作为礼物送给他。

  回忆起当年,张延利老人拿出了在部队时拍的老照片。
  张延利雕刻的根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