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齐陵一中挖掘传统剪纸文化资源,荣获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本报通讯员 巩建国 摄
本报记者 谭文佳 通讯员 宋以生 袁薇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记者从淄博市城区各中小学了解到,目前传统文化教学多以地方和校本课程为主,而有的学校的课表上虽有,实际时间却被基础学科取代。
传统文化课 大多变了味
一位从事教育研究多年的老师表示,传统文化课程现在面临着很尴尬的境地,由于考试不考,一些学校直接用这些课时上语数外。
据悉,目前淄博市开展的传统文化课是地方课程的一部分。根据省教育厅有关要求,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包括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四门课程与假期生活指导,形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必修地方课程全省统一开设,统一安排课时。选修地方课程由区县或学校根据各自实际,从省教育厅下发的选修地方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中选择开设。
针对地方课程暴露的问题,张店七中教务主任范英杰表示,由于这些课程涉及面很广,一个老师或一本教材去上这门课不现实,而且容易上成知识课,最后就会变为老师划重点学生记,让本来有趣的课堂变了味。
学校尝试整合传统文化课程
淄博市科教所王志刚表示,根据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几乎没有专职教师,承担地方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反映,兼课过多使得他们分身乏术,往往不能平均分配给所有兼课课程。造成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走过场”。许多学生反映,“老师只是带领我们粗略的把书翻一翻”“有的老师干脆把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都上成语文。”总之,这些课程应付了事,兼而不上非常普遍。
而且,传统文化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有重合地方,对此,淄博市科教所提出将课程整合,删除重复内容,整合课时,整合课程资源,整合师资,减少课程实施的不必要耗费。王志刚介绍,经过有机融合后,还剩余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体验性、探究性,将其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丰富了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目前这项措施已在淄博市几家重点学校推广,收效很好。下一步将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整合基础上进行校本化开发。即把三级课程进行更大规模的整合,促进学校文化形成,打造特色学校。
临淄区探索分年级、分主题教授传统文化 齐文化校本课程设计年内完成
为进一步挖掘齐文化的育人功能,近期,临淄区教育局联合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着手开展了齐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据临淄区教育局普教科工作人员介绍,该校本课程将面向全区所有小学、初中学生,总的设计思想是分年级、分主题构建,比如小学一年级可以开设齐国成语故事课程,小学二年级可以开设临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课程,再高一些的年级可以设计临淄地名、齐国历史名人思想等课程,与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要考虑其已有的资源优势和研究优势,力争构建最好的、具有临淄特色的齐文化校本课程体系。
据了解,目前临淄区教育局正在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课程目录正在研究制定,同时该区还征调部分具有专长的老师参与编纂工作,预计今年即可完成课程的编辑工作。“临淄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临淄的学校应该有齐文化的味道。齐文化进校园可以将艺术性强、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地域文化传递给广大中小学生,让齐文化的精华溶进每一位学生的血脉,在培养能力、增长智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气质,开阔学生的心胸。”临淄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宋爱国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