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与中国外交
2014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乌克兰危机已持续两月,却迟迟未见和平解决之道。21日,东方早报和新华社发文认为,中国应该抓住机会,做些建设性的斡旋工作。
或是最有力第三方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认为,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格从果断(包括更有力量)这一点上看,跟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外交风格相近。但我们要向普京风格靠拢吗?陈志敏觉得,中国不应该往这个方面走。目前西方跟俄罗斯都有矛盾,以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可以在欧洲跟俄罗斯、或是俄罗斯跟美国之间居间调停,但现在德国也被卷入乌克兰危机中。也许中国是一个最有力的第三方,但是中国很少扮演在这种大国冲突里居间调停的角色,这些国家是不是接受中国做一些居间调停的工作?如果中国愿意做、有一些好的设想、其他国家愿意接受的话,陈志敏觉得机会是有的。
应该抓住斡旋机会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认为,中国应该抓住机会,做些建设性的工作,毕竟中方在乌克兰有重大的经济、战略利益。
  从技术上来讲,今年5月在上海要开亚信峰会,普京会来。如果是在乌克兰选举之后,乌克兰新的领导人来,普京也来,中国做点工作,让双方谈一谈,这对我们的外交也提供了一个机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王海运建议,中国调停斡旋的运筹步骤可为:宣示中方主张,表达斡旋意愿;派出特使展开穿梭外交,听取各方诉求;发起当事各方高官会议,推动各方展开对话;举办当事国外长会议,达成化解危机的框架方案;牵头元首会议,签订国际协议。
推动各方谈起来就是成功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胜表示,说到乌克兰危机调停,中国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一个国家,但不一定是影响最大的角色,所以过去这段时间中国只是表明政治原则、政治态度,还没到提出具体建议、策略的阶段。
  王海运提出,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乌克兰危机涉及各方重大利益、各方立场严重对立,调停难度极大,存在达不成实质性妥协的可能性。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过程比结果还要重要,只要推动各方谈起来,就是很大的成功,就能凸显中国的大国作用。只要把握得当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关键是保持“有原则的中立”,既要着眼战略谋划,又要讲究策略运用,避免机遇变成挑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