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虾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小”
老渔民感叹现代化设备把海货“网”没了
2014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4月21日讯(记者 李孟霏) 靖子社区曾是威海一个传统的渔村,这里的村民曾世代以打渔为生,可如今大海犹在,鱼虾却越来越少。提到这些,村里两位老渔民感触颇深。
  海青鱼、偏口鱼、扒皮狼、鲳鱼……在82岁的老渔民苗杭宝印象中,这都是他年轻时出海打渔经常见到的品种,不仅数量多,而且鱼的个头也很大。他说,以前每次谷雨时节出海打渔,放下25尺的渔网,一个多钟头就可以收网,收上来的全是十几斤的大鱼。“最多的一次收了5000多斤,”苗杭宝说,收上网之后,他一般把大鱼捡出来,剩下的小鱼小虾就重新扔回大海,像螃蟹、虾爬子一类的带壳海鲜,他们一般都不往回带,“太占地方。”
  同村83岁的老渔民苗丰兴也回忆,八十年代末,渔船出海之后,一次能捞上5万多斤青鱼,而现如今,青鱼都很少见了。
  那会儿鱼虾数目之多,就连苗杭宝的女儿苗建兰也深有感触。在她的印象里,上小学以前常吃大鱼大虾。“野生的大对虾,两个就能有一斤,大鲅鱼、大刀鱼,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苗建兰说,在她的印象里,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鱼虾就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小了。
  “现在的工具好,又不分时节打渔,鱼虾肯定越来越少,”苗杭宝说,他们那个年代的渔网鱼线质量不好,只能用半年,剩下的半年就织网等待,而现在的鱼线都是聚乙烯、尼龙材料的,全年都能用,“盛豆子都不漏啊!”
  苗丰兴则说,从九十年代开始,一些大的水产公司就引用先进设备,运用灯光和扫描仪捕鱼,“啥鱼捞不到啊,一年到头的捞,都捞没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