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汉30年藏书6.3万册
被乡邻称为“书痴”的他,决定将书贡献出来与村民分享
2014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满屋的书都是于绍迎的财富。 本报记者 韩微 摄
     本报记者 韩微 
本报见习记者 连婧婧


  因自小便喜欢读书,三十年间,山亭区水泉镇村民于绍迎共藏书6.3万册,成了乡邻眼中名副其实的“书痴”。而就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他却决定将自己宝贝了近半辈子的书都整理出来,与村民们共同分享。
  文史、名著、小人书、红宝书……还有大量的创刊号、明信片,来到于绍迎在山亭区新城的家,记者看到他的藏书,就感到一个字“多”。除了车库塞满了书之外,就连储藏室门口也让他放上了书柜。为了保持家里的活动空间,甚至连墙壁都被掏出格子存放书籍。现年47岁的于绍迎是山亭区水泉镇的村民。
  于绍迎告诉记者,现在不仅自己办公室和新城家里堆满了书籍,老家三间屋也被堆得满满当当,就连小学三年级的课本,他都还保存的完完整整。而谈起他藏书的故事,于绍迎说最让自己难忘的就是上学时候为了买一套8毛多钱的巴金选集,将自家地瓜干偷出来卖掉的事情。除了书到手时那强烈的满足感,那时对于书籍和知识的渴望更是很浓烈。
  “30多年来,他自己外出打工的钱、种地的钱,还有上班的工资,大多数都花在了买书上。”了解于绍迎的人都说,嫁给他的人就只能吃书了。
热衷藏书,家里“见缝插书”
受“书痴”父亲影响,女儿也成了小“书迷”
  受到父亲这个大“书痴”的影响,于绍迎的女儿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在于绍迎女儿的房间,记者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书卷味。除了一张小床外,入眼处也都堆满了书,和父亲老旧深厚的书籍不同,女孩的书籍则显得通俗易懂的多。
  “那时候她还识字不多,赶集的时候看到有卖小玩具的,就问她要不要。结果她看到旁边有小书摊,就不要玩具了,非得要书。后来卖书的老大爷一看小孩连玩具都不要了只要书,一激动就免费送了她一本。”于绍迎说,虽然自己没给孩子创造多富裕的生活环境,但是很庆幸有这么多精神食粮可以让她汲取。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于绍迎的藏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藏书中,除了名人书籍、党政报刊外,还有不少文革年代人们的笔记本。这里有生活工作日志,还有检讨悔过书,这些真实的字迹和故事让女儿更好的了解了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和生活不易,还能让她更加形象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也正是父女间这种相同的爱好,让于绍迎和女儿有了更多交流的空间。在2010年“小潮沂”杯“歌唱我的祖国”征文大赛中,父女同时获得了好名次。
与村民分享, 让书发挥更大价值
  “以前想读书没有书,现在有书却没时间读。”虽然现在经济上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拮据,但是因为电子书籍类产品的流行,于绍迎买起书来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疯狂了。采访中,于绍迎介绍,除了选购特殊日子的报刊之外,自己更多的是读以前的老书。
  存放在于绍迎老家的书籍虽也被妥善放置,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成了老鼠的口中餐。而且因为数量众多,在书籍被分类打包完之后,于绍迎就很少再动他们。翻看他早年的一些藏书,记者发现,除了精心在书页封皮上标出购买时间和书序外,书内也有不少在阅读中标识的记号。为了节省放书的空间,本来容纳一排书的书柜硬生生的被他摆出了两排。抽出书架上摆在外面的一列书就会发现,里面一排的书籍已经有被老鼠咬过的痕迹。
  考虑到个人管理这些藏书的能力有限,于绍迎在和当地镇政府沟通后,决定趁着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将自己的藏书拿出来,成立一个“农家大院”,让附近的乡邻借阅。“书得看过才有价值,藏书只能代表我的阅读量,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民一辈子和土打交道,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不多看看书,连种好地都难。”于绍迎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