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争
2014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4月22日的微博因为内地幼童香港街头小便一事吵成一团。23日又有新的信息流出。香港某周刊发布视频,表明幼童当时是在大便,而且小孩父母没有使用尿不湿接便。23日下午新华社报道香港警方说法,该幼童为男孩,是小便,不存在内地女子打路人耳光的情节。
  短短时间之内,幼童香港便溺事件因细节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难免给人“剥洋葱”的感觉。巧的是,围绕此事的观察和争论也有数个层次,甚至比事件本身更有看点。
  一是当事人行为是否文明之争。这其实是事件的最本质问题。内地游客让幼童当街便溺,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妥当?围观者对此不满,该不该拍孩子便溺的影像?对此,《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顾昀23日发表的评论指出,“孩子不是违法的理由,但这不意味着就不该照顾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他的意见是,几名香港青年看似在维护当地法纪与文明,实则距离文明本义甚远。文明理当照见人性,否则就失去了根本,成为虚无空泛的道德指标,乃至走向反面。
  就事论事之外,因为当事人分属香港和内地,又不免会透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环球时报》就从此事出发,批评了香港少部分人给内地贴标签的现象。“那些激进的小青年极力表达自己道德上的高贵,实际上他们呈现的恰是香港社会市井气低俗的一面。”文章称,香港如今有些人表面上是歧视内地人,其实他们在歧视自己。他们太想宣示与其他中国人的区别,证明自己已与洋文化融为一体。作家杨恒均也撰文指出:如果港人能主动指出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不会既教育、“启蒙”了内地游客,又保护甚至弘扬了港人固有的文明?难道一定要用“蝗虫”这类词语,要用拍照上网抢童车的行为?这样做,是在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文明,还是在破坏呢?北大教授张颐武也发微博指出,撒尿事件中,最该同情的还是那个可怜的孩子和平凡的夫妻,他们可能做的不得体或没守规矩,对此应该有善意的提醒,也可以有严格的管理或批评,但他们遇到的是充满着恶意的张扬和渲染。这让许多普通的对香港有好意期望的内地人对香港寒心,而这最终伤害的是香港。
  不过,许多加入争论中的网友并没有如此理性。不少人忆起前尘旧事情绪激动,有人甚至借题发挥、炮制骂战。要是单看那些情绪化的言辞,甚至会产生“港人和内地人彼此看不顺眼”这样的印象。吵成这个情形,实在也难谈是“文明”了。
  网友“@假装在纽约”就说,“现在大家都盯着对方的错误却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其实双方只要多点客观和宽容,分歧即可轻易化解。很多大陆人的确欠缺文明,但香港人更要反省愈发严重的偏见岐视。”“@新华视点”也呼吁说,小处固然不可随便,小题也不应大作,“交往容易,融合不易,两地同胞且处且珍惜!”作者侯虹斌在“腾讯大家”上发表的文章《为何要大开言辞的杀戒》则更是指出,媒体人闾丘露薇微博评幼童便溺遭到围攻,这其实是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没有矛盾也要制造矛盾,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事实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要找到一个出气口,往死里打。她批评说,这种毫无底线、不必负责的泄愤,对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关系没有半点好处,只会把既有的伤疤撕得更烂。      (赵丽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