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矿工邹国良放弃竞岗机会,坚守490米深的井下8年
“离开矿井坐办公室,心里没底”
2014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对于邹国良来说,井下阴暗的环境早已习惯了。
  ▲每次下完井,邹国良都会把矿工服叠好放起来。   
查看采矿设备、井下安全设施就是邹国良每天的工作。
     文/本报记者 马辉 晋森
片/本报记者 张晓科        
  脱下包括内裤在内的全部衣物,换上强力去污粉都洗不干净的蓝色矿工服,33岁的邹国良又要出发了。在济宁运河煤矿综采一区干了8年,下井前他还是很紧张。
  邹国良4月19日的任务仍是到深达490米的井下,查看采矿设备运转情况。为了保持轻装上阵,除了必需的矿灯、自救器等工具,唯一能多带的是一条毛巾,既能擦汗,还能在风大的巷道中护住脖子和脸。
  准备妥当,邹国良和工友乘坐井下升降机——罐笼下井。两分钟后,罐笼到底,邹国良沿着主巷道向工作面走去。光线开始变暗,空气越来越潮热,邹国良却借助矿灯一路小跑。汗从帽檐流下来,他随手一擦,脚步也没有放缓。
  “从罐笼出口到工作面,足有五公里路程,这还不算上坡和下坡,我们步行最快得50分钟,换成普通人得走一个多小时。”邹国良到达工作面衣服已经被汗水打湿,眼镜上也蒙上了一层雾气,但这只是他工作的开始。
  一根长约2米的铁棍、一把皮尺、一个小本,邹国良拿起检查工具,沿着一个工作面的巷道前行着。前端就是采煤区,支护架和皮带运输机直插煤层,不少煤矿工人正在紧张作业。他每走几步就丈量一下支护架之间的距离,检查生产设施运转情况,并及时记录各种数据。
  “这里的顶棚十分稳固,但还是要定期巡查一下,一旦出现闪失,问题可就大了。”邹国良边走边说。一次例行检查中,他一个人走在采煤工作面前端,他借助工具检查着工作面的顶部,可是这一捅不要紧,一块2米多宽的顶层突然坍塌,要不是他精神集中,也会被压在下面。
  不知不觉走了几条巷道,邹国良的节奏还是那么不快不慢。他的老家在河北农村,从小习惯了下地劳作,煤矿工作的辛苦已经算不了什么。在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应聘到了运河煤矿,成为了一名井下掘进工。
  当时煤矿工人的劳动量很大,单是百十斤重的支护架搬运,就让很多大学生选择了退缩。邹国良刚一分到班组时,时任组长的张广华对他印象深刻,“感觉大学生到井下工作不靠谱,干不久就会离开。没想到这小伙拿起铁锨干活有板有眼,扛个100斤重的材料也不是问题,是块干活的料。”
  从普通的掘进工人到工区的主管技术员,邹国良不知不觉在井下度过了8年的时光,他不再是最年轻的那一批。和邹国良一批进矿的大学生陆续离开了一线,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坚守,连去年年底矿上的中层管理岗竞聘,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他都放弃了。
  邹国良说,自己大学所学的就是采矿专业,离开一线坐办公室,就会失去对井下环境的了解,“让我感觉心里没有底,对工友们也不负责。”井下的煤炭开采每天都在进行,地质环境也是动态变化的,他说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根本不行。
  不知不觉间,6个多小时的检查结束了。出井后的邹国良扶了扶矿工帽,长舒一口气。工友们洗刷完回去休息,他还得到办公室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对采矿计划提出建议。
  也就在此时,邹国良才恢复了本来的样子——身材瘦小,戴着一副略显陈旧的眼镜,脸上透着几分书生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