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恤养院的事与人
2014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贺宝璇

  牟平区恤养院地址选在原正阳里村,第一期于民国22年开始建立,大部分资金是由募捐而来,由于资金不足,所以,直到民国24年建成。占地面积21亩5分,建筑共计楼房248间,平房47间。民国22年恤养院的院长是贺寰屐,当时职工有37人,后贺寰屐因病于民国27年退职,当年10月病故。民国27年至1952年院长分别由王帅铭、杨盛奕以及孙润甡、解帅镜任。
  民国22年,恤养院刚建立时只有30名儿童,当年出院2人,当时在37名职工中,有两名德国人任教士,有人说恤养院是德国人建立的,据查资料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大部分还是靠募捐而来。恤养院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孤儿院”,大部分是由生下来家境贫穷养不起的穷孩子被父母或者亲人送到这里来的。在这里的孩子大部分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个别知道的,后来也失去了联系。
  在恤养院里的孩子,大都是刚生下来或者6岁以下的儿童,从民国22年到1952年恤养院的孩子逐渐长大了,生活条件好的家庭有的可以将孩子领回家,1950年最多的一年领回19人,最少的一年领回2人,有走也有进,1952年最多一年进110人。
  一进恤养院,孩子可分为幼稚生和学生游艺班。幼稚生教室有木马、三轮车、滑板、攀架。学生游艺班有:篮球、兵乓球、象棋。每人发一张床、一个洗脸盆、一条毛巾,生活设备每4人一组,寝室内有一个炉子,在饭厅吃饭时每8人一桌,分男、女饭厅。自1950年开始,各级教室学生用小长桌,每桌2人,设有图书室,音乐室,成绩室,阅览室,农业生产室等。在学生登记中,保育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分类,在每个名字的后面标有这个孩子的性格,例如:爱劳动、乖巧、伶俐、好勤、忠厚或者虚伪,每个名字后只添一种性格,好象是老师给孩子加评语似的。 
  不管工艺部织出的布,做出的鞋袜,还是农业部生产的粮食,恤养院都有登记,收入、支出项项分明,与现在的账目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在账目上收入、支出条理、清楚。 
  在日常生活中,恤养院不管是职工还是孤儿大都以粗粮为主,平日一般是用熟地瓜掺苞米面,收成不好时,职工还要带领孤儿出去挖野菜。不管是收成好与坏,孤儿们大都能填饱肚子,平日里生活用品较齐全,如每人棉裤、单衣、夹衣、衬衫各一件、被单、枕头、枕头套、草褥、灰毯子各一床,帽子、草帽各一顶。 
  由于孤儿们找不到父母,对恤养院有较深的感情,有一对双胞胎,双双被送到孤儿院,直到1952年恤养院解散时被分配到牟平一家工厂做工人。有一次我的门锁上了,钥匙却拿不出来了,他竟从窗户里进去帮我将钥匙拿出来了,当我对他表示感谢时,他竟感慨地说:“我和哥哥的命都是捡来的,我从恤养院出来,就应该多为人们做点好事。”直到今天,他们兄弟二人也没找到父母。
  上世纪80年代,我认识了一位老教师,他写一手好字,当我夸他的字写得好时,他竟认真地说:“我这是在恤养院里学的。”的确,这些孤儿们不但在恤养院里活了下来,而且大多数孤儿在这里学到了一定的技艺,他们忘不了恤养院,我们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80多年来恤养院里闪光的精神。(感谢牟平区档案局祝清民、张君华、王丽华提供材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