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公告发出了好几天,仅有一人打来电话咨询
聊城话发音人应招报名者寥寥
2014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凌文秀 刘云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多年后的今天,却出现另一个现象:即使不出家门,现如今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也很少能说一口纯正的家乡话了。或许,多年后,想听乡音,只能求助于“数据库”。  
  近日,聊城市东昌府区语委办向社会招募聊城话发音人,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提供方言资料,报名者却寥寥。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方言词汇已经很少用了,部分年轻人面对方言甚至出现“听不懂”或者“听得懂、说不出”的尴尬境地。
准备了上百份表格一份还没用着
  近日,聊城市东昌府区语委办向社会招募聊城话发音人,报名者经过遴选最终被确定为发音人,其亲切的乡音将被永久保存。寻找地道聊城话,想起来应该不难,在市区说聊城本地方言的到处都是,随便拉过来一位本地市民就能聊起聊城方言。但是东昌府区教育局语言文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实际操作起来才知道,寻找说地道聊城话的市民太不容易了,征集公告发出了几天,仅有一人打来电话咨询,准备了上百份的报名表格,还没一人填写。   22日,当记者走进东昌府区教育局语言文字办公室时,工作人员误以为记者是来报名的,兴奋不已,赶紧递上表格,当知道不是报名者时,工作人员叹气地说:“报名的太少了。”
  市民郑女士的奶奶90岁高龄了,基本没出过家门,但因为子孙辈儿们外出打工、求学的人太多,郑女士的奶奶也跟着晚辈们学到了很多“正确”的词汇发音。一些“土掉渣”的发音、词汇也随着子孙们的语言习惯渐渐改变、消失。  
  “现在说地道方言的老人一般生活在农村,来这里也不方便,而青年人大多都有一定外出阅历,说的聊城话已经变味了,看样子征集起来确实难度很大。”东昌府区教育局语言文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

一边推广普通话,一边还要保留方言
  据了解,聊城已经连续16年开展普通话推广周活动,号召社会各行业使用普通话。一边是保留方言,一边是推广普通话,这难道不矛盾吗?东昌府区语委办工作人员介绍,在聊城推广普通话已经有16年了,现在很多人交流已经不使用方言,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方言本身也是语言文字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地方不同的历史文化长期形成的,山东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是‘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掌握语言国情,抢救保护衰危语言,为科学制定语言政策,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标准化和法制化打好基础。” 
  该工作人员介绍,方言保护可以分析它和普通话之间的区别,找到其中的解决方法,“方言中包含很多文化元素,例如民谣、儿歌、俗语、地方戏曲和曲艺等,我们聊城代表的就有八角鼓,这是一种山东曲种。演唱人就是用聊城的方言。方言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调查中,市民对不再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有不同观点。有些市民人物,语言的变迁是必然现象,老祖宗一开始还不会讲话呢,所以,对于方言的流失不必太伤心,顺其自然就好。当然,留存一部分音像资料让后人能听一听这阶段的语言也挺好。  
  也有些市民认为,方言是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应该获得重视、调查收集并保存,这是一个地域居民的“集体记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